你所在的位置:微信群>互联网推广>正文

未来导向:百年正泰,基业长青

原创
发布时间: 2023-10-08 19:41:53 热度: 242 作者: 李斯特 来源: 微信加 本文共 2938 字 阅读需要 10 分钟
有一家跨国公司先后3次提出想要收购正泰,曾出价高达100亿元,但每次都被南存辉拒绝了。他认为,一旦被跨国公司收购,就不再是完整意义上的中国企业了。

有一家跨国公司先后 3 次提出想要收购正泰,曾出价高达 100 亿元,但每次都被南存辉拒绝了。他认为,一旦被跨国公司收购,就不再是完整意义上的中国企业了,这背离了正泰「争创世界名牌,实现产业报国」的价值观。他曾直言:「我把企业卖了,还拿什么去报国?」一直以来,正泰都坚持不放弃自主品牌,不放弃自主创新,不放弃自主经营。事实证明,南存辉的决策是正确的——许多企业因为放弃了自主经营权,被跨国公司吞并后便消失无踪。

追溯关于南存辉的报道可发现,早在 21 世纪初,他就提出了百年企业的梦想,立下了「百年正泰,基业长青」的终极目标。纵观全球知名的电器企业,通用电气、西门子、ABB 等,无不走过了百年历程。南存辉认为,正泰刚走了 30 多年,未来的路还长,所以不能贪心,也不能着急。在跟随国学大师南怀瑾学习时,南存辉领悟到企业成长就是修炼的过程。因此,他更坚定地尊崇万物规律,凡事都要一步步踏踏实实地干。

在追求百年企业的路程中,南存辉为正泰设立了宏大的愿景,并坚持长期战略规划,重视资源储备,在创新中不断升级。

正泰一直以「让电尽其所能」为愿景去实现每个阶段的目标。约 300 年前,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接着出现了电动机、发电机、电报、电灯……人类社会由此改变。如今,与电相关的器件、设备、终端产品数不胜数。30 年前,中国还是一个严重缺电的国家,而如今,电已经浸入中国人生活的每时每刻。站在过去看未来,电的世界仍然充满了未知。站在未来看未来,世界还将因电而变。从发电、储电到输变配用,产业链的每一环都深邃而庞大,其中的想象空间无限大。在愿景驱动下,正泰坚持烧好「电」这壶水,就有机会达成所愿。

愿景设立后,正泰便依靠战略引领选择前进道路。从「打造世界一流电气制造企业」到如今做「全球领先的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随着战略目标的变化,正泰的航道也悄然拓宽,但其自始至终没有偏离「电」这一主航道。因此,无论是曾经提出过的标准化战略、「国际化、科技化、产业化」战略,还是新时期的「全球化、并购整合、智能制造」三大战略及最新提出的「一云两网」战略,都是正泰根据内外环境变化而做出的路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正泰从「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从传统能源产业向新能源产业升级,从机械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推动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这些转型目标的确很不容易,因此正泰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同时追求高标准的合作。与其合作的机构或人员,大多是业内顶尖级别的,比如麦肯锡、思爱普(SAP)、罗兰·贝格等。正泰在一流机构和人员的助力下快速成长,同时将各家之所长内化为自己的实力。

在中国民营企业中,正泰属于较早进行五年战略规划的企业。从「九五」开始,正泰就延续了五年规划的传统。按「九五」规划,正泰到 2000 年要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 50 亿元的目标。为此,正泰采取优化产品结构等措施,并要求到「九五」期末,70% 以上的新产品要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新产品开发的增加值要达到 30.25 亿元。这样的长期规划,让南存辉能够更清楚地把握走向百年企业的方向和道路。他坦言,在刚开始做规划时也没能掌握要领,计划和现实差距还比较远。在「十五」期间,正泰才在政府的推动下,做出了比较正式规范的五年规划。在一份规划中,正泰会思考梳理企业愿景、理念、价值观、举措、目标、路径、方法等。南存辉认为,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优化,战略路径和目标就会变得越加清晰,所得出的调整方案就会越加精准。他总结:「战略规划不一定就是虚的,况且,没有虚哪有实?我们要思考如何把概念变成现实,如果想都不想,那发展不了。」

想得长远,才会走得长久,正泰的诸多变革就是在一个个目标攻坚中实现的。在 2008 年经济危机时,正泰仍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南存辉在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汇报时说:「正泰之所以能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处变不惊,实现较快增长,这可能离不开我们对战略层面的长远考虑,离不开我们对宏观层面的未雨绸缪,离不开我们对自身微观层面的行动把握。」可以看出,正泰能够稳健前行,与其长期战略规划密切相关。虽然规划不能完全预测未来的变化,但能让企业结合自身情况,根据经济规律进行提前筹划。

南存辉把企业比作一列朝着某个方向行驶的火车,战略就是火车前行的方向和道路,而这列火车上的人,也必须和火车的方向一致,为共同的目标努力。为了让火车跑得远、跑得快,车上一定要有充足的人才,大家要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即便有人中途「下车」,也要保持火车正常前进。南存辉常说的「存钱不如存技术、存人才」,讲的就是企业要在资源上做长期储备。正泰集团人力资源的立足点之一便是服务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截至 2019 年,集团共有 3 万人左右。其中,国家千人计划、教授、博士等中高级人才有 3000 多名。正泰每年新招 600~700 名应届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为企业输送后备力量。

在人才资源充足的前提下,正泰的转型升级才得以持续进行,一直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企业变革。过去,正泰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稳健,但稳健易被误解为「迟钝」「不灵活」,这也是多数制造企业的形象。在科技、信息、制度、环境都在加速变化的时代,如果没有足够的创新动力,企业很快就会被淘汰。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上,很多企业都处境艰难。

从行业特点来说,制造业的变革大多是循序渐进的,很少发生突然的转变。而且像电器这样的产品本身就追求稳定、可靠,更新换代自然不会太快。不过,没有大转折并不代表没有小创新。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正泰活力十足,这些是其每年、每月、每天都在推进的事情。这样的特征,让正泰成了一个外表看起来冷静沉稳、波澜不惊,内在却热情充沛、灵活多变的企业。正泰能够在时代变幻中处变不惊,正是因为有长期运转的创新机制。无数小创新聚集,终究会带来巨大的变化。等到正泰把水烧开的那一天,人们会直观地看到其中的波澜壮阔。

南存辉在总结正泰的性格时用了创新、分享、包容三个词,并将创新摆在首位。他说,创新是企业的源泉,支撑了正泰的发展。正泰创业 30 多年——从低压电器元器件到中高压输配电设备,从电气制造到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从家庭作坊式小厂到初具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公司,之所以能不断转型升级发展,靠的就是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今天的正泰。

正泰从未来出发布局未来,坚持长期主义,便不会因为一时成功而自大,也不会因为一时失利而动摇。其具备的坚如磐石的气质,经过 30 多年的时间历练而成,是向着未来 100 年的目标勇往直前的支柱。江浙农村有句俗语:「出水才看两腿泥。」做企业,如果追求短期目标,就好比农民插秧时上蹿下跳,时时刻刻想让人注意到自己的成绩,反而在身上留不下任何的积累。要想有积累,要想攒得两腿泥,就要在一开始便盯着长期目标——不是插完一株秧,不是插完一陇秧,而是事业完成的「出水」那一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李斯特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1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