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微信群>投资理财>正文

理财媒体的两难困局

原创
发布时间: 2024-01-21 16:11:09 热度: 587 作者: 明军 来源: 微信加 本文共 1049 字 阅读需要 4 分钟
在前移动互联网时代,财经类报刊在中国的受众面一直非常狭小,只有企业家、金融从业者、高级知识分子、对财经话题感兴趣的商科专业大学生等少数社会精英人群才会关注。

在前移动互联网时代,财经类报刊在中国的受众面一直非常狭小,只有企业家、金融从业者、高级知识分子、对财经话题感兴趣的商科专业大学生等少数社会精英人群才会关注。因为财经类报刊上有大量的经济金融专业知识,而绝大部分普通中国人其实并不具备完全读懂这些报道和分析的经济学素养,他们自然就不会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就像我在上中学的时候,每天都会雷打不动读一份上海本地的知名晚报,长期坚持读报对我学识的增长和文笔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但整份报纸其他版面我都会仔细阅读,唯独财经版面我会一掠而过,而对专业知识要求更高的证券版面,我连扫一眼的兴趣都没有,直接略过——因为我真的完全看不懂它在说什么。

今天在一线城市和部分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财经类报刊在书报亭里还能看见,但再往下,就几乎看不到任何一本财经类报刊的身影了。满大街都是《知音》《故事会》和本地的日报,或者就是那些只需要识字,而不需要其他知识积淀的充斥着黄色、暴力、恐怖、阴谋的报刊(其中大部分是没有正式出版刊号的野鸡报刊)。

没办法,因为人性天然就好这口。

所以理财类媒体过去一直在「走钢丝」——如果写得太专业,动不动就是 α 系数、β 系数、协方差、长短仓、套利这些专业词汇,就变成了学术核心期刊,根本没人要看;但如果写得太过通俗,就容易丧失自己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容易被人「吐槽」没深度、没思想、没价值……

比如说我身边许多朋友都说某家理财类纸媒写的文章太深了,完全看不懂;但同样是这家纸媒,我读研时的导师却评价说文章比较平庸,缺乏独到见解。所以这是个两难困局,要求理财类媒体的主编必须时刻把握好内容的专业性和通俗性(可读性)之间的平衡。

然而许多常人难以发现的投资机会,都有着比较高的背景知识门槛以及比较复杂的投资逻辑,所以在过去,为了不失专业性,不管理财类媒体把文章写得如何通俗,也必然只有少部分人群能够真正读懂并乐于深度思考背后的投资逻辑。

在过去,不但过高的专业知识门槛挡住了大部分人群关注理财媒体的意愿,而且过高的费用也是一个巨大的拦路虎。毕竟今天大部分中国人是舍不得每年花上几百元订阅一份财经类报刊,尤其是在这份报刊他们看起来还特别吃力的情况下。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就不一样,手机价格越来越便宜,上网费用越来越便宜,而关注一个微信号,对一个读者来说成本几乎为零。

在过去,许多生活在三线城市或者农村的人,从来就没听说过,更没见过这类专业理财类媒体,他也压根没有能够学习投资理财知识的渠道。而现在,只要进入互联网,就会有海量的理财信息摆在你面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明军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10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