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微信群>微商推广>正文

微信是无可替代的,但也替代不了谁

原创
发布时间: 2024-02-08 12:01:52 热度: 237 作者: 李斯特 来源: 微信加 本文共 1630 字 阅读需要 6 分钟
微信是一个很棒的现象级产品,但绝不会像很多评论家臆想的那样「吞噬一切」,成为唯一的移动互联网入口。原因很简单:「基因决定论。」做事要遵循规律。

微信是一个很棒的现象级产品,但绝不会像很多评论家臆想的那样「吞噬一切」,成为唯一的移动互联网入口。原因很简单:「基因决定论。」做事要遵循规律,做平台也要尊重基因。平台在成为平台以前都是产品,都有基因。不同的基因不仅决定了它们在功能层面的差异,还决定了平台化路径和接入第三方内容的差异。这意味着这几大平台之间(微博、微信、移动浏览器等)不存在替代关系。打个比方来说,你要看书,理论上去厕所和书房都可以看,但你的首选肯定是书房,这就是基因的作用。

舆论喜欢「只有一个能活着」的角斗士逻辑,但微信的基因是强关系通讯,决定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取代微博、浏览器等几大平台的作用。下面就来探讨原因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微博:弱关系媒体平台

最近有一条广为流传的评论:微博没落了,微信在抢它的用户。这实在是个可笑的结论,因为两者在形态上就是不同维度的产品,不存在此消彼长的逻辑。被限制了信息发送数量、无转发界面的微信公众平台根本不可能拥有像微博这样的快速传播效应。张小龙的意图非常明显——不要想着把通讯工具变成一个强媒体。

其实,以新浪微博如此庞大的用户群,规模壁垒已经很牢固了,同类产品很难超越它。只要能够纠正思路,重新成为一个明星平台也并非不可能。当然,这很难。看看全球微博鼻祖 Twitter 近两年的平台化也充满了纠结,进退两难,就觉得没法对新浪太过苛责了。

微博平台化一大难点在于关系链开放的把控,一个不小心就成了侵犯隐私和骚扰。弱关系平台都这样了,反过来看微信基于强关系链的平台化,要做到满足各方玩家不同的胃口,就更不容易了。这也能解释腾讯为什么一直对关系链开放这么谨慎。现在外界对公众平台的「美好展望」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微信开放关系链的前提下——仔细回想一下腾讯 2011 年宣布开放战略至今,QQ 关系链真正开放过吗?那你凭什么认为更优质的微信关系链会轻易开放(腾讯官方已经声明了,万众瞩目的微信游戏平台暂不对外开放)?从用户体验层面讲,开放社交关系链是核武器,威力巨大,但真使用了,会变成什么样你不一定能控制得住。

再进一步说,改造关系链,微博已经不用再多做什么了,也不用担心会被微信替代,这都是骨子里的东西。真正要注意的是平台化方向一定要结合本身基因,不能无节制地堆砌功能和引入内容,应该围绕「弱关系」和「媒体」两点属性建设入口,做好本职工作就行。

浏览器:信息聚合分发平台

很多评论说现在移动浏览器使用时间不长,平台价值已经不大——请不要主观臆想,根据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12 年,近 6 成的用户使用手机浏览器上网,使用 APP 的则只有 4 成。

其实,现在还去讨论浏览器有没有价值是无意义的,更应该探讨的是它是不是一个好平台。没有成型的社交关系链,使得浏览器黏度不高,用户迁移不会付出什么成本,这是一个不稳定因素;没有非常成型的账号体系,意味着线性对应的个性化数据不足,未来服务延展的想象空间缩小了很多。这都是目前浏览器相较微信的劣势,但并不意味着它就会被吃掉。

但浏览器是目前国内开放最「自然」的移动平台,因为它的基因就是分发第三方内容。没有社交基因是硬伤,但不全是坏事,浏览器的核心功能就是信息浏览,这也意味着它接入第三方内容的方式是最简单直接的。而不用像微信那样,绞尽脑汁地设计 UI、交互方式、推送机制,防止干扰用户,然后把这种纠结和成本也传递给内容介入者。

移动浏览器的交互方式和现有的 iOS、Android 几乎无异,相比微信的对话式交互,更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对比一下销量惨淡的 Windows 8,你就明白了。


综上所述,微信是无可替代的,但也替代不了谁。无他,平台基因和用户习惯摆在那儿。

微博需要把方向扭转过来,明确自己的定位;浏览器需要加紧建设完善的账号体系。

微信,一个强关系通讯产品的平台化,开放难度最大,但也最让人忍不住遐想。一个产品被议论得像一部好莱坞电影一样,确实是一绝,不过,别指望它能吞了微博或浏览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李斯特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10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