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微信群>微商推广>正文

微信成功的必然与偶然性

原创
发布时间: 2024-02-08 12:01:51 热度: 288 作者: 李斯特 来源: 微信加 本文共 4734 字 阅读需要 16 分钟
「微信的发展有一些幸运和机缘巧合。」张小龙坦言道。在2010年年末到2011年年初的时间节点上,很多人仍然习惯既有的互联网通信方式。

「微信的发展有一些幸运和机缘巧合。」张小龙坦言道。在 2010 年年末到 2011 年年初的时间节点上,很多人仍然习惯既有的互联网通信方式,并没有意识到新的信息创造和接收方式已经酝酿了足够多的时间,迎来了可以生根发芽的大环境。其实,那时候 3G 网络的普及和智能终端的兴起,像在烈日烤焦的大地上铺上了一层油,新的消息系统像那一点火星,呼之欲出。

那么,2011 年中国互联网上众多大小团队交相争夺手机上新通信工具地位的「千信大战」,微信的最终胜出是一种必然还是偶然呢?在张小龙看来,微信的运气的确很好,但他也相信,一些他们在产品上坚持的原则,在偶然中塑造了必然的因素。

原则一:放下态度,不为小众

在「朋友圈」刚推出时,有人跟微信团队说:「你们这个设计做得很烂,远不如 Path。」张小龙的回答是:「你是要做一个满足小部分人使用的产品,还是要做个连农民工都能用的产品?」

所谓「放下态度,不为小众」,核心的意思是对于微信这样一个产品,不要因为产品人自身的喜好和只为满足特定群体需求而小众化。小众产品很容易,可要做到大众、好用却很难。

要发现真正的大众需求,不是去看统计数据并根据数据做功能,而是要将所有用户看成一个用户,看他有哪些基本需求。如果每个用户需求是一个圆圈,那这些基本需求就像是所有圆圈叠加到一起之后,交集的那个点。甚至有时候为了交集,要抑制一些小众的需求,制造更多人公平和顺畅的应用环境。微信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朋友圈要不要允许输入纯文字」。

原本微信「朋友圈」在设计中只有图片,压制了让它发文字、视频的功能,因为在张小龙看来,首先手机上写文字就不方便,然后文字是很容易分出水平高下的东西,一些擅长文字的人马上就把一般人比下去了。「朋友圈」其实就是好朋友之间分享信息的产品,可这两点都会让人产生使用门槛。与文字不同,拍照人人都会,而且照片的信息量会让其是否精美和专业变得不重要。

当然,这样的设定在微信团队内部也有着很大的争论,以至于「上线之前的最后时刻,最终还是决定把文字功能加进去,但是很隐晦,需要常摁相机键才会出现」。张小龙说:「我们的想法是没人发现也没关系,如果有人发现了就当个『彩蛋』,可以在他的小圈子里口碑传播,但又不会散播太广,影响大部分用户的使用。到今天,我们不鼓励文字的初衷其实并没有发生变化。」

原则二:坚守沟通,远离概念

微信在社交概念最热的这几年,其实一直没在社交的路上跑得太远。「我们从来没有做过好友和关系链的批量导入,你通讯录里的人都是一个个互相添加成微信好友的。这么做是因为每个人最主要的联系对象其实就那么一些,朋友不是越多越好,精力也有其极限。」张小龙说,「你看朋友圈,它设定的是一个小圈子,你只把信息分享给你圈子里的人,你最重要最在意的朋友。因为是好朋友的内容,所以你会有兴趣,这样的朋友不用太多就能让产品用起来,不像微博,很多内容到最后可看可不看。」他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多认识朋友的方法有很多,有别的产品可以解决。」

虽然业界讨论微信言必称「社交」,可是张小龙和微信团队从来不谈强关系、弱关系等概念。「很多社交产品有大把社交概念,可是实际上各种关系会自然而然地互相转化。」他认为,光看到关系是不够的,还要看到关系的演化。而沟通是所有关系演化的基础,是所有关系发展的核心。

「通讯录里就是强关系吗?你手机里很多联系人可能一年都打不了一个电话,反而有些人因为几句话的默契能走到一起。」张小龙觉得过分强调社交概念会忽视沟通的根本。只要把基础的沟通形态做好,社交方面的功能是根据需求一步步诞生的。

所以,微信的联系人不会有分组,甚至不显示你总共有多少个好友,只提供简单的搜索功能。因为一旦分组,就会失去关系的弹性,造成沟通的复杂和不通畅,进而带来产品功能上没有必要的扩展。实际上,现在加上了聊天记录和最近联系人,联系多的人,用户自然会很熟练地找到。而照片坚持不分组,只按时间向下排列也是这个思路,围绕着沟通这个最基础的需求来去掉冗余功能,这样才能做到简单。

原则三:排除干扰,保持产品人格

对微信来说,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外部的建议。在外,一个拥有数亿用户的产品,用户的反馈完全可以把你淹没;在内,也有不少其他部门的同事会提出需求。「做互联网产品有个名词叫『需求池』,产品团队需要汇总各种需求,目标则是将它们全部满足掉。但这是很可怕的。」张小龙说,「不要被用户牵着鼻子走,也不要被同事牵着鼻子走。产品就好比是一个人,如果把所有人的需求都满足了,那就不再是一个和谐自然的产品,性格会混淆扭曲。产品必须有自己的整体人格。」

到现在,微信团队都没有给自家产品画过复杂的结构树图,因为不需要。它有着自己明确的方向和性格,它应该是一种最简单的能够让人与物之间信息无碍流转的消息系统,能够将创造、识别、处理信息、输出做得更简单,降低大家的使用门槛,创造性地满足用户需求。

能这么去做产品的微信是幸运的。谁也无法否认腾讯强有力的资源优势,在微信第一个一亿用户之前,对把微信推过「互联网新基础设施」的门槛有着巨大的作用。无论微信的产品本身多么完美,腾讯在背后的价值恰恰就在于让其绝对不会在产品之外吃任何的亏,并且可以随时把产品闪光的地方充分释放出来。这让微信得以在短时间内摆脱同类产品的近身缠斗,赶上在合适的时间,抓住移动互联网中最重要的几项技术和用户的几个基本需求。

在张小龙看来,腾讯上下给予微信最大的支持还包括让微信按照自己的产品人格来成长。包括 CEO 马化腾等高管对产品都保有巨大的热情,甚至会在凌晨 4 点发来微信讨论产品细节。而他们的看重和保护,让微信可以在腾讯内部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并且站在产品发展和用户体验角度决定与腾讯内部各种需求是否结合与怎么结合。这直接使得微信到今天还能有这样清晰的产品架构和贯穿始终的思路。

从移动应用到 I/O 平台

在微信 4.5 版本中,多了一个小功能「摇一摇搜歌」:当你听到一段音乐,只需要打开微信摇一摇,微信就能帮你辨认出这是什么歌,并且在手机里同步播放。

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微信要连辨认、搜索歌曲的功能都做?是用户多了,想什么都做吗?

其实,搜歌不是重点。「如果微信没有『摇一摇』,我们肯定不会做这个功能。」张小龙说,「你其实可以理解为,摇这个动作是一种信息的输入方式。」

最开始,「摇一摇」只是用来寻找同时在摇手机的人。一旦当你在摇手机,就是对微信发出了一个信号,微信将同时摇手机的人匹配对应,再根据位置信息向你推荐周围的人。

但「摇」这个非常简单的动作一旦在微信中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信息输入动作」,比如最初的输入你的位置信息和你找附近人员的意愿,它也就成了一种特殊的「交互动作」,成了把用户产生信息的门槛降低到极致的一种方式。摇,代表你输入一些数据和发出某些需求,而在一些具象化的场景下,微信能准确识别这种需求,并经过信息的处理给出反馈。

在微信里,摇的动作可以找到人、摇到网页、传图、辨认歌曲并将它「摇」到手机里。让「摇一摇」的动作更好用、更神奇,这才是微信做这件事的初衷目的。

回到微信出发的原点,这也是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息系统」该做的事。通过垂直细分的场景和简单的描述,能让用户用最低成本将信息传入微信,经由准确的识别、计算,与其他人或物连接,再输出到指定的位置,这都没有离开「对象和信息」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效率提升。

如果说微信以前作为一个通信工具,只能将你说的话、发的图、写的字传递给你的朋友,现在的微信,则正在试图让你不用说话、不用发图,就能产生连接、达到目的。

同样的道理,「扫一扫」也是如此。你通过点击就可激发,手机摄像头会识别所看到的东西,并将你要的信息回馈给你。其中,二维码是个重要的纽带,微信支持每个人、每个微信群组生成二维码,让它成为身份标识和入口,又通过扫一扫让别人具有最简单辨认到你的能力。这种辨认有可能产生连接,比如让人们成为相互的微信好友,让电脑暂时代替手机成为你的微信终端;也有可能在未来直接给你有用的信息,比如扫到一个英文单词就告诉你它是什么意思,而不需要在手机上进行任何输入。

二维码这种开放的技术不管如何普及,微信都不会直接受益,但如果微信推动它的普及之后,让二维码的场景变成微信「扫一扫」的第一触点,让企业和用户都去主动用微信二维码身份标识自己,它就会由此变成人们获取信息和产生连接的首选。

《商业价值》主编张鹏在对张小龙的采访中提出:「微信是否正在努力变成一个巨大的『I/O 平台』(Input/Output,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张小龙对此的回复是:「你可以这样理解。」

实际上,微信已不仅仅是让地球两端的人能互相说话、视频聊天、分享信息、实时对讲的沟通工具。现在,你对着微信说话、放歌,拿着微信拍照,甚至都不需要真的有拍摄的动作,它都会帮你分析、执行和完成。微信的价值已经开始进一步提升到新的层次,那就是降低信息输入和输出的成本,增加信息的总量和流动效率。

比如微信的公众平台,很多人理解为是一个媒体或者是一种 CRM,而张小龙却不愿意这么看,他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定义公众平台,但是我的思路是:从有电脑开始,开发者们就会做各种计算机程序,之后互联网来了做网站,再到移动互联网时做 APP。要做这些东西,都需要从业人员有很高的专业知识。那我们可不可以通过微信提供一种通用的方式,帮大家把工作都做好,让任何人或组织都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它来给人们提供服务呢?」

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节点,那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也是。微信不仅想为它们提供连接用户的管道,还想它们能最低难度地完成对接,当然,是以微信的方式。

一家路边的小便利店也能在网页端的微信公众平台上注册,通过简单的设置获取一个属于自己的公众账号和二维码身份。将二维码摆在店里,顾客如果扫描,就可以引导他到达小店的公众号。小店由此获得了对自己感兴趣的用户,用户可以方便地以此和它联系,获得它的电话或位置,甚至直接在微信上下单。而不管小店有什么活动,或是有要对用户说的话,都能经由微信第一时间传递出去。张小龙曾经说过,这种对传统世界中最朴素节点的潜在改变,恰恰是微信这个产品最令他兴奋的东西。

实际上,微信已经开始有自己的语言、规范,而且还在不断升级。比如很多公众账号都有自己的「交互代码」,比如发送「M」看历史文章,发送「QR」确认送货地址……这些以后是否会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规范?而在其即将提供的新 API 结构中,公众号最下方将会有一栏目录,公众账号将能借此得到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更接近一个虚拟 APP 的形态。

在不断降低信息的产生和流通的同时,这个消息系统里,「对象」的概念也在不断延展。张小龙对于未来家庭智能设备的发展非常看好,「如果未来你的家里冰箱、热水器有了一定的智能,你用微信与他们连接和信息互动也并非不可能。你不一定要去下载一个 APP 应用专门管理它们,可以通过微信与这些设备的微信账号连接和交互起来。」到了那个时候,微信一定会寻找到新的让连接变得简单易用的方法。

所以,微信在自己的原点「消息系统」中的「对象」已经不仅是人,还有组织,乃至在未来还有智能家电等各种可能发生关联的物品。而其流动的信息也不仅仅是人们的交流和情感,还有可能是各种指令和信号。

让所有对象都可以无障碍地创造和对接信息,微信正在为自己构想一个足够基础,但是又拥有无限想象的「I/O 平台」。

这些偶然与必然,让微信从「消息系统」的原点一步步自由成长,今天已经远远超过了移动通信工具的束缚,开始走向一个正在慢慢影响整个社会,甚至定义人们未来生活方式的新平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李斯特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10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