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微信群>微商推广>正文

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民都在参与回答的问题

原创
发布时间: 2024-02-08 12:01:50 热度: 261 作者: 李斯特 来源: 微信加 本文共 2930 字 阅读需要 10 分钟
微信到底是什么?刚诞生的时候,微信给人的最直观印象是个手机上的聊天工具,连它自己的第一个版本也这么说,能「收发消息、拍照分享、联系朋友」。到了2012年4月。

微信到底是什么?刚诞生的时候,微信给人的最直观印象是个手机上的聊天工具,连它自己的第一个版本也这么说,能「收发消息、拍照分享、联系朋友」。

到了 2012 年 4 月,微信 4.0 中启动页面第一句话则又告诉所有人,这不是一个聊天工具,「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两年,15 个版本(不含二级小版本),200 人的研发团队,3 亿用户使用的产品,已经拥有了多种聊天方式、语音对讲、朋友圈(个人相册)、二维码、开放平台、公众平台……很难去准确定义微信,因为它还在快速演变着,并从人与人的通信开始,逐渐携裹了现实世界越来越庞大的力量。

微信的巨大潜力与可能释放的价值,就像一幅朦胧而珍贵的画卷,如果真有人能清清楚楚看明白它的真面目,就有可能得到巨大的收获。

微信到底是什么?

2012 年 12 月,丁香园 CTO、知名互联网评论人冯大辉在推出不久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创建并运营自己的公众号一段时间之后,说了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对话即服务,对话即搜索。」「微信一定会蚕食搜索引擎的市场……搜索本质上也是服务,天气、旅游、购物、股票……皆可拓展。」他觉得微信正在用「对话」这种聊天工具的方式,重新定义各种内容对用户的服务。

这并不是唯一的大胆想象。早就有人具体地指出,微信是个「APPStore」,很多 APP 事实上根本没必要直接出现在操作系统中,简单一点的内容类应用,更是可以就在微信里存在即可。一篇关于微信的评论转引了知名网站 TechCrunch 上的一句话:「现在 Facebook 独立出来的应用越来越多,就不怕用户有一天把它们塞进一个名叫 Facebook 的文件夹,然后除了主应用,别的碰都不碰吗?」这样的情境似乎有可能在微信上发生。

而说得更宏大的,则说微信将成为移动互联网上的「超级入口」,用户在微信上订阅各种内容和服务,不管是去到其他手机上的 APP 还是网站,都会从微信直接跳转。

不过,微信也不总是那么恢宏。对一些爱拍照的人而言,微信是一个方便的相册,他们可以和朋友分享照片,从这个角度看,微信像是个社交网络;也有人会拿它当记事本,有事就拿起手机打开微信,语音记录;它还是个简单的提醒工具,只要语音告诉它时间和要做的事,它就能在准确的时间提醒你。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自媒体把微信当作发行渠道,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把微信当成新形态的 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微信的原点

要给微信下定义,首先我们需要听听对于其创造者来说,微信诞生的原点是什么。

当《商业价值》记者把这个问题抛向腾讯公司副总裁、微信团队总负责人张小龙的时候,他的回答或许会让很多人意外:「微信的起点,就是一套消息系统。」张小龙语速不快,试图将他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这个消息系统的核心就是『对象』和『信息』,其最关键的使命是沟通。」

「消息系统」这样一个朴素到听起来一点都不兴奋的原点,与微信今天短短两年收获 3 亿用户、构建全民使用的全新移动沟通方式、初露端倪的产业链条,以及还在不断驰骋的大商业想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但张小龙恰恰认为沟通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所以一个新环境下的消息系统本身就是个有巨大价值的产品。他眼中的消息系统其实并非传统认知,未来它沟通的不只是人和人,还有人与组织,甚至是人与物体之间。所以,在做微信时,他希望探索一个问题: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上,人将怎么沟通?

既然是如此基础的系统,它要如何建立呢?这显然与「做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流行应用」有所不同。虽然很多人认为伟大的产品是从小东西成长起来的,但张小龙则认为,初始的原点会对产品最终的格局有很大影响。甚至在微信上,他有着一套与互联网产品圈主流思想不太一致的产品思路。

比如,与很多人所信奉的「提前发布、小步快跑、快速试错」的产品理念不相同,一直以来,微信推出新功能都相当克制与谨慎,其对每个功能的深度纠结和反复思量,有时要直到产品新版本放出的最后一刻。

「微信这两年发了这么多版本,但基础结构却从一开始就定下来了,没怎么变过。」张小龙说。围绕着「消息系统」这个起点,包括使用简洁、通用的底层通信协议,也包括了基于信息流转的关系链条,还有插件式的功能体系,微信一直有很清晰的产品走向。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其启动页面最突显的永远是星球和人,不断增加的众多功能甚至都没怎么改变主页面的核心布局和按钮。甚至很多人会抱怨微信有些「难用」,很多好的功能都被隐藏起来了。

「我们希望能做的事起码 2~3 年不应该怎么变。」张小龙说,「这就需要把基础的原则想好,把底层的问题处理好。在互联网历史上,『邮箱』这个产品的底层基础足够简单和可靠,所以经过这么多年,它仍然有生命力。我希望微信也能如此。」

对「消息系统」的认知,张小龙显然有着深厚的积累。从做出知名邮箱客户端 Foxmail,到被腾讯收购后来到腾讯广州研发线负责 QQ 邮箱,再到一年数百次功能更新的频率让它成为腾讯的 7 星级产品,张小龙对邮箱与人关系的思考,恐怕难有人企及。

微信一开始研发时,采用的就是邮箱的底层通信协议,甚至张小龙认为,从某个角度看,微信可以说是「手机邮箱」,只不过是移动互联网为它带来了彻底的改变。邮箱所包含的关于通信、沟通、人的关系、信息流转等基本道理,都被微信传承了下来。

有人说微信对于新功能的克制,背后是张小龙对于很多热门概念的不热衷。在张小龙面前探讨一些新潮概念,基本上都会如石沉大海般,收不到什么令人兴奋的反馈。但是对具体的用户需求分析和用户行为的解读,他永远充满了张力。

张小龙也承认这一点:他觉得所谓强关系、弱关系、SNS 等,一些看似火热的概念,套用之后其实会让人失去对真实需求的关注。比如,一开始其他移动通信产品出来时,当用户发送一条信息,对象看到这条信息后,会有一个已读标志告诉用户「对方看了」,这曾经是非常吸引人的「创新点」。可微信从一开始就决心不做这个功能,因为如果回归到人性需求的层面,也许对方看了却并不想让发送者知道。如果你的老板向你发微信,也许他不知道你「已读」会更好一点。「很多人提出需要这个功能,而加一个功能也不难,但我们坚持自己的判断。」

在微信的发展路径中,张小龙认为几乎每个新功能都「没做错」。其 15 个版本几乎每个都有新的功能点,而且到现在,它们都仍然适用。从 1.1 的添加备注名、2.0 的语音、2.5 查看「附近的人」、3.0 的「摇一摇」,到二维码和 4.0 的「朋友圈」,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这些功能都经受住了考验,没有经过大规模的调整。其中「摇一摇」、「朋友圈」等功能也对微信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助推作用。

像「摇手机」这个非常简单的动作,经由「寻找同时在摇的人」这个明确的功能点,迅速成为了许多人习惯的方式。当它发展到除了摇到人,还能摇到网页、摇到图、摇到音乐之后,它成为了这样一种存在:摇,变成了一种明确的信号,让手机帮你找、帮你听,成为了一些特定场景下的「人体增强动作」。

「我不认为手机只是一个工具,它离人太近了,更像是人的一种延展。」张小龙认为需要看到人类正在经历一种「体外进化」的进程,只有回归人性本身来看需求,才能真正抓住移动互联网这种新平台上的机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李斯特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1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