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微信群>互联网推广>正文

如何形成个性化理由?轻松提高销售业绩

原创
发布时间: 2023-05-19 16:03:13 热度: 208 作者: 谭淼 来源: 微信加 本文共 1588 字 阅读需要 6 分钟
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说了做任何事都是必须要给出理由的,而且只有给出让对方能够接受的理由才算真正给了理由。我们如何形成让对方接受的理由?前一讲提到对方的战略。

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说了做任何事都是必须要给出理由的,而且只有给出让对方能够接受的理由才算真正给了理由。

我们如何形成让对方接受的理由?

前一讲提到对方的战略,让我们给出的理由贴近对方的战略,就容易让对方接受。

问题是,客户同样的战略,形成的理由会是一样的吗?甚至,就算是一样的理由,不同的人给出去,效果会是一样的吗?上面的拜访客户的例子就是一面镜子。你想想看,对方的战略只有一个,形成的理由也只有一个吗?

不同的人给出一样的理由,效果会很好吗?如果所有人给出的理由都是一样的,而且效果不错,这不但不会是一个好消息,简直是灾难,不是吗?

如果铺天盖地的拜访,都是一样的说辞,那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画面。

  • 不同的销售人之间,谁比谁更强呢?
  • 竞争优势如何体现呢?看不出来了吧?

所以,给出的理由不仅仅是符合对方的战略利益,还要更加个性化。

同样的一张方子,不同的医生给,效果也会不一样,这么说是很科学的,不用怀疑。处方尚且如此,给对方理由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理由要符合使用理由的人的个性。这是个性化理由的其中一个层面。不难理解吧?

理由的个性化不只是涉及到自己的个性,还涉及到对方的个性。为了让我们的例子与实际情况结合更紧,我们举一些管理领域的一些例子。

想到管理,我们会想到一句话,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严格的,没有规矩自然是宽松的。可是,常常有人提这样的问题,员工收入不高时,管理应该更加严格还是更加宽松?

如果更严格,员工会想,拿你这么点钱,还要求这么高,不满意,万一都离职了怎么办?

反过来,员工拿到的收入已经很少了,管理者再不给出更多的关注,不严格要求,放任自流,导致员工的个人能力也得不到成长,这样一来,短期没有收入,长期又没有希望,员工不是更加容易离职吗?

所以,到底怎么办?

管理员工是不是需要严格,决策的依据不是对方现在的收入,而是与对方将来的收入紧密相关。凡是能够带来将来收入的选项,都是正确的选项。

当然,这份善意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在公司没有优厚条件却有大把机会的时候,能招到一拍即合的员工是很难的,这样的员工不图近利,却有抱负,愿意学习。

不是所有人都这样,但是要坚持找到这样的员工,起码核心员工要这样,否则遇到的困难只会更大。也只有针对这样的员工,管理者的严要求的理由才会合适。

管理:批评与表扬

我们再来说说批评与表扬,更需要表达明确的理由。我们通常认为批评就是惩罚,表扬就是奖励。

所以,我们不敢多表扬,因为表扬会让对方骄傲,惩罚会让对方不快,除非不得已。所以,很多管理者批评不多,表扬更少,这是因为管理者需要拿捏其中的分寸。

拿捏分寸的问题

我们管理的方向,究竟是让员工更像管理者,还是更像员工自己呢?流行的说法是让员工做更好的自己。怎么做更好的自己呢?无非减少外在的干预对吗?而更少外在的干预不就意味着更少的管理?

甚至,是不是就可以理解是管理者的不作为呢?

当然,如果说管理就是复制管理者,那就是牺牲员工的个性,表现整齐划一。可是公司又不是军队,想要做到统一行为,应该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吧?

批评与表扬,以及是否复制管理者这两个问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都是一件事,就是如何看待对方。当

我们把对方看成一个模糊的整体,就会遇到这样的困境,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掌握着分寸。

但是如果把对方这个模糊的整体,看成清楚的两部分,突然就可以大胆而且犀利,每个人都有两个部分:角色与自我。我们雇佣一个员工,雇佣的永远只是角色,而不是对方的自我。

所以,员工的角色部分要更像老板,因为要服从战略,而自我像他们自己就好了;

角色是需要批评与表扬来激励的,而自我则不必。因此,个性化地给出理由,就要看到对方的个性化部分。角色有很多,自我就一个。

思考题

妈妈催促找对象,而自己并不着急,再说着急也没用。这个时候,给出什么理由,可以让妈妈消停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谭淼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7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