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微信群>互联网推广>正文

校院两级「N」创新实践平台

原创
发布时间: 2023-08-23 19:27:41 热度: 225 作者: 李斯特 来源: 微信加 本文共 3924 字 阅读需要 14 分钟
一、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的内涵创新与创业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创业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创新决定了创业的出路。

一、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的内涵

创新与创业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创业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创新决定了创业的出路。创新创业教育应积极探索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密切结合的一体化教育管理模式,以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带动创业,以创业活动促进创新教育,相互联动,形成新的教育模式。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深入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与内涵,更要深刻地认识到实践活动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关键。

一般认为,创新创业实践包含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两个部分。创新实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拓展学生的创新操作能力;创业实践侧重于让学生确立创业意识,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多数高校将两类实践定位于「两条腿」走路,相对独立地发展。事实上,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均强调开发并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让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构思与创造的目的。两者具有教育对象、目标、功能、性质等多方面的共性,应以系统观念,将创新创业实践进行一体化考虑,统筹发展。

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的实质是实现创新实践、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践、校外实践的深度融合,建立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其内涵丰富,实现途径多样,中心内容主要包括:① 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硬件平台;② 一体化平台的开放与运行机制;③ 富有特色的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平台还应具备层次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特征。

二、构建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平台的意义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一体化建设思路应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化、普惠式思想,并能够与专业教育融合,对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一)树立「综合式、普惠式」创新创业教育思想

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在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之间的互动,把创新作为创业的基础,将创新的理念植入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体现「综合式」的教育思想,对学生的整体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很多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有限的资源投入一般仅惠及部分学习优秀者。一体化实践平台的构建将有利于打破不同管理部门、院系之间的隔阂,实现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扭转创新创业实践围绕少数学生进行的现象,实现「普惠式」的教育。

(二)建立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新理念

由于我国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的专业教育分离,形成了「两层皮」现象。其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鼓励学生都去自主创业,其实质应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其目的应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发展基础,专业创新意识、方法的积累,也为创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平台建设有效地将创新实践、创业实践和专业实践融合起来,专业的创新可在一体化平台上完成,并为创业实践提供项目支持,创业实践效果的反馈又为专业创新带来新思路。

(三)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蓬勃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学术研究有待系统化与深化、课程的体系化程度有待提升、实践教学欠缺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提高到国家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高度。现有的创业教育试点的教学模式也往往局限于知识传授型,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通过搭建和运行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平台,可弥补实践教学的课程、教材、场地等教学资源的不足,使得创新创业教育途径由注重课堂转向课堂内外并重,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互补。同时,实践教学的加强,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由单一教学转向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生兴趣与个性培养将变得更为重要。

三、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平台的搭建模式

(一)模型构建

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平台的搭建应以创新常态化、培训系统化、创业整合化为指导思想,建设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推动形成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平台的多功能性、一体化与基地化。

一体化平台主体由「两硬一软」三个子平台组成,以不同方式组合的学生团队是实践的主体,两个硬平台以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活动为内涵,课程体系以两大硬平台作支撑,三个分平台相辅相成、循环共生,围绕学生团队这一主体而协同发挥人才培养功能。

(二)建设内容

一体化实践平台建设主要包括硬和软平台两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1.硬平台建设

第一,建设一批定位准确、面向对象广、集群式的大学生综合创新实验室。这类大学生综合创新实验室定位高于基础或专业教学,实验室,但低于中高级科研实验室,能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供硬件条件支持,是能够满足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特点的全方位开放的实验室。例如,依托化学及材料学科建立的大学生发明制作创新实验室,其依托于学校优势学科,相对独立存在,功能齐全,开放性、包容性强。大学生综合创新实验室的建成,可形成一批支持文科、理科学生创新团队进行科研实践活动的集群式平台,并可通过创业团队将功能延伸到创业实践活动。

第二,建设功能齐全、与社会互动性强、实战效果好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一体化实践平台中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类似于瑞典隆德大学创业实验室模式,定位于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实践活动服务。其中,大学生创业模拟体验实验室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与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可接纳各类创业团队进驻,并与地方政府部门及企业进行合作,提升创业团队与社会的互动性,促使孵化实战的成功。

2.软平台建设

第一,建设层次多样、内容丰富、修读方式灵活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依托校内外优质师资资源,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委托课程建设团队挖掘已有创新创业课程潜力,构建层次多样、内容丰富、修读方式多样、开设方式灵活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包括必修、选修、通识等课程,并打造一批创新创业网络视频公开课。

第二,发挥平台系统优势,统筹管理,适应全体学生的发展。一体化实践平台实质上是资源共享的实验平台,科学管理、深度开放的实践平台,创新成果直接向创业实践转化的实战平台,同时也是与校外实践平台对接的开放平台。通过科学统筹的管理机制,使学生创业团队的实践活动成为创新实验与创业实践平台的衔接纽带,创新实验成为创业活动的发动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所有专业背景、理论基础、实践阶段等不同的学生都可在平台上开展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学习实践,实现一体化实践平台的整体与部分功能的最优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实践教学模式

一体化实践平台的建设是手段,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终极目标。探索一体化平台管理运行的最佳机制,构建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成为平台建设的重要工作。

在一体化平台上,各自子平台或体系既独立发挥自身功能,又紧密结合,协调反馈,相互促进,实现平台整体功能的提升。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依据自身素质依次进入「互助小团队」「专业小团队」「联合创业团队」等不同团队,分别在基础实践阶段、中级实践阶段或高级实践阶段开展训练,形成「多专业三阶段」学生团队在平台同时受训的景象。基础实践阶段,学生以个体互助方式进入各个子平台,通过课程、实验研究培训,最终具备创新创业理论功底、基本技能、思维方法及合作能力。中级实践阶段,相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建专业小团队,通过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入子平台,提高专业技能,强化创新创业意识。高级实践阶段,由取得创新成果的专业小团队,跨专业组建联合创业团队,直接进行创业模拟、实验、策划、工商注册、市场营销等创业实战。一体化平台通过系统整合、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发挥各机体的能动性,实行统筹管理,达到平台实践教学的最佳容量和效益。以「多专业三阶段」的学生团队为中心,逐渐形成导师带动学生、课题带动团队、合作带动创业和实验促进创新、项目促进创造、实践促进创业的「三带动三促进」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能力培养为点,实践活动为线,子平台为面,组成「点线面」结合的一体化实践平台,在创新创业思维和方法、创新创业技术与能力的「两层次」培养上实现学生能力与个性的发展。

(四)建设步骤

第一,健全管理机构和保障措施。成立学校层面的一体化平台管理机构,垂直监管各个子平台的日常运行,统一调配资源,解决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联合人事、财务、院系等单位制定一系列保障平台运行的评价和激励措施,使各子平台真正高效运行。建立学生团队进驻平台的准入资格审查和实践活动质量考核制度。

第二,资源整合与重建。依据一体化平台建设目标,对各二级单位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投入进行梳理;摸清家底,为资源整合与重建提供依据。

第三,打造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吸收一批具有创造力的校内教师、校外导师、博士生、硕士生等以专职或兼职的形式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并对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第四,调整优化,总结创新,基地化发展。根据建设目标,及时总结平台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优化,使平台以最佳状态运行。运行成熟后,调整和提升其结构与功能,按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标准推进平台建设,挖掘基地化平台对人才培养的复合功能与潜力。

第五,加强与校外实践平台的交流与合作。一体化平台在设计上预留了 3 个与校外对接的平台接口,为校内外互动提供了有效途径。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通过产学研合作与地方政府或大型企业加强交流,促进校内外实践平台合作培养,达到学校、地方或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李斯特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1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