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微信群>互联网推广>正文

案例讨论李嘉诚对创业机会的把握

原创
发布时间: 2024-02-12 08:25:18 热度: 212 作者: 李斯特 来源: 微信加 本文共 1720 字 阅读需要 6 分钟
1940年,11岁的李嘉诚为了躲避日寇侵略的战火,不得不随家人辗转迁徙至香港。14岁时父亲早逝,李嘉诚为了帮助母亲养家糊口,不得不辍学求职。由于时局动荡。

1940 年,11 岁的李嘉诚为了躲避日寇侵略的战火,不得不随家人辗转迁徙至香港。

14 岁时父亲早逝,李嘉诚为了帮助母亲养家糊口,不得不辍学求职。由于时局动荡,经济不景气,再加上李嘉诚年龄太小,身体单薄,找份工作非常不易。几次碰壁之后,他终于在一家茶楼找到了一份堂倌的工作。在茶楼跑堂时,李嘉诚每天工作 15 小时以上,异常辛苦。此时,舅父让李嘉诚到他的中南钟表公司工作,但是李嘉诚不愿接受别人太多的荫庇和恩惠,哪怕是亲戚。他认为这样会失去自我奋斗的进取心。

逆境是改变命运的机会。17 岁时,李嘉诚去了一家五金厂负责推销镀锌铁桶,成为了一名推销员,业绩颇为不错。此时,他看好塑胶行业的发展前景,毅然加盟塑胶公司做销售。李嘉诚凭借自己的勤勉和聪明,取得了出类拔萃的销售业绩。18 岁那年,李嘉诚被提升为部门经理,两年后,他又以杰出的成就,成为塑胶公司的经理。但李嘉诚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因为他心中已有了自己的计划:创办自己的塑胶厂。

把握机会,就得敢于挑战,果断迈出第一步。1950 年,22 岁的李嘉诚创立了长江塑胶厂,取名「长江」,寓意为「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足见李嘉诚的胸襟与抱负。创业初期,为了节省成本,李嘉诚跑到远离市区的地方找廉价的厂房,技工、设计、推销、采购、会计、出纳,几乎所有工作都是他一人操持。随着塑胶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他的努力经营下,塑胶厂得到了稳健的发展。

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坚持学习的李嘉诚,居安思危,思考着塑胶厂的未来。他将目光转向全球,一次从《塑胶》英语杂志上看到欧美市场已经出现塑胶原料制成塑胶花的消息,嗅觉敏锐的他立刻意识到机会的到来。他推想,欧美家庭都喜爱在室内户外装饰花卉,但是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无暇种植娇贵的植物花卉,而塑胶花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李嘉诚对机会做出判断——塑胶花的面市,必将会引起塑胶市场的一场革命。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善于捕捉机会的李嘉诚迅速出动。1957 年,李嘉诚前往意大利学习制造塑胶花的技术。他以购货商、推销员的身份,有时甚至出苦力打短工,一点点地搜集着技术资料。

不久,他完全掌握了制作塑胶花的各项步骤和技术要领。返回香港之后,他开始生产当时在香港地区尚属「冷门」的塑胶花,并进行大规模广告宣传。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李嘉诚的塑胶花产品很快打入了香港地区和东南亚市场。同年年底,欧美市场对塑胶花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订单成倍地增长。世界塑胶花市场的这种旺势需求一直持续到 1964 年。在前后 7 年时间里,李嘉诚获得了数千万港元的利润。长江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基地,李嘉诚也以「塑胶花大王」的美誉而名声大噪。

但机会是有时效性的,并非永久存在。李嘉诚长远地看到,欧美人天性崇尚自然,塑胶花热销之势必不会持久。当塑胶花生产炙手可热的时候,他就预料到这种局面维持不了几年,因为他相信物极必反的道理。于是,他急流勇退,及早收手。

当一扇窗户关闭的时候,总会有另一扇窗户被打开。李嘉诚不知不觉将生产重点转移到了已逐渐被人们冷落的塑胶玩具上面,并很快跻身国际市场。一两年后,当所有塑胶花厂商还在为产品严重滞销而苦不堪言的时候,曾经是世界最大塑胶花生产基地的长江公司,却正在国际玩具市场中大显身手,每年出口额高达 1000 万美元,又成为香港地区的「塑胶玩具大王」。

时势造英雄,机会来源于对宏观环境的把握,李嘉诚较早意识到香港未来的繁荣。1958 年,李嘉诚在香港北部购置了一块土地,正式向房地产行业进军,20 世纪 60~70 年代,香港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广为看好,长江实业大获其利;1978 年,他又收购了历史悠久的英资水泥公司——青洲水泥,在房地产再度兴旺时,李嘉诚连创佳绩,从而巩固了大房产公司的地位。紧接着 1979 年又收购拥有贸易、商业、房地产等诸多子公司的哈奇逊公司,长江集团终于在 1981 年成为香港地区最大的企业集团。而这距李嘉诚开始创业仅 30 年的时间。这之后,已经是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又涉足能源、海外投资、电信传媒等行业,建立了一个商业帝国。

资料来源:百度文库。

思考讨论题:

结合本案例,请分析如何判断和选择创业机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李斯特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10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