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微信群>互联网推广>正文

微创业生活

原创
发布时间: 2023-07-14 07:55:47 热度: 221 作者: 刘宇 来源: 微信加 本文共 3393 字 阅读需要 12 分钟
"顾客不会记得你说过什么,但会记得你给他们的感觉" - 玛雅·安杰罗

「微信结合了智能手机的特性以及用户使用习惯,创造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沟通方式的新格局,它在满足人类沟通需求基础上建立起熟人社交模式,不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微信都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好的创业机会。」

陈旸坐在记者对面,聚精会神地用苹果手机发着微信,不断翻飞的手指像在弹钢琴,偶尔抬起头回答一下记者的提问。

一心二用并不影响他回答问题。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坐在我的对面,却只顾低头发微信。」记者调侃道。

「老大,这可是我的工作,我在和客户发微信,他们可是我的衣食父母。」陈旸的反应异常机敏,目光仍然停留在手机上。

陈旸是个 90 后,刚毕业一年就辞职在微信上创业。

当很多人还在尝试和体验诞生不到两年的微信时,一些人已经开始将微信当作创业利器。陈旸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们敏锐大胆,对新生事物敢于尝试,勇于行动又富有商业头脑,虽然没有多少资本,却有很多新的点子。几乎零门槛、零成本,建立在熟人基础上的微信社交平台的诞生成为他们最好的创业舞台。

更重要的是,微信不仅是他们的工作,还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微信上的「大 V」

与许多同龄人一样,上学时的陈旸就是一个微博、微信控,每天手机不离手,即使吃饭时也会在微信上聊天、看新闻。

「我们年轻人都玩微信,也不觉得有什么神奇的。但是,工作后我发现很多人尤其是企业不知道怎么用微信,就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创业机会。」

2013 年 6 月,毕业不到一年的陈旸辞掉工作,和几个不同专业的同学和朋友凑在一起开了一家公司,没有丝毫的犹豫。

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帮助那些不太懂微信的老板搭建微信公共平台,让这些中小商家完成从传统媒体营销向新媒体营销的过渡,并提供给商家一整套宣传服务,具体从宣传方案制定到宣传材料设计再到执行。

对于陈旸来说,为小企业搭建微信平台只是一个技术活,他深以为傲的还是自己微信平台粉丝数量。现在,陈旸微信公众帐号已有不下 20 万粉丝。

「在微博里上 10 万粉丝就算『大 V』了,以我的粉丝数量,在微信里绝对是『大 V』级别的。而且微信和微博不同,后者在传递信息方面有着很强的优势,传递信息和观点很快。微信是社交媒体,是建立在熟人朋友圈的基础之上,粉丝粘性很强,在上面发布信息不仅意味着关注,还意味着这些关注的人就是客户本身。」开始创业的陈旸对微博和微信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很多人。

黄先生是一家模具厂的老板,也是陈旸的客户,他的微信平台目前有 30 个粉丝,这些粉丝都是他的客户。他不大满足,想再增加一些粉丝数量,这样客户也会增加。陈旸帮他的微信公众平台开发了股票查询功能和天气预报功能,同时还帮他做了一个策划方案,粉丝只要在他的公众平台推荐好友就可以获得一些奖励。结果,黄先生的粉丝数量很短时间就从 30 人增加到了 100 人,其中接近一半成为目标客户。黄先生对陈旸的服务很是满意。

半年下来,陈旸的公司已经从最初的 4 个人发展到 10 人,营收接近 70 万元。

「日子不好也不坏,能活下来就已经算成功了。最关键的是,我喜欢这种生活方式。」陈旸如此总结自己的创业得失。

自媒体的梦想

「本来是给身边几个女性朋友玩的东西,没想到一玩就玩成了创业。」身为 80 后的苏娟在一家知名的 IT 媒体做过记者,还做过奇虎 360 战略投资人,在朋友眼里是一个时尚睿智达人,闺蜜们遇到情感或工作上的问题,甚至穿衣打扮问题都喜欢向她请教。问得多了,她索性在微信上策划了一个名为「她生活」媒体,供朋友们看着玩。没想到,玩着玩着就玩出了商机。

她的这个自媒体从 2013 年初开始上线,仅仅 3 个月就聚集了 1 万多名粉丝。苏娟敏锐地嗅到了「她生活」的价值,果断辞掉工作,开始创业。

「她生活」的内容也完全以闺蜜的姿态出现在用户面前。「拆解大叔,培训女纸;走进闺蜜梳妆台,教你变美;心理专家坐诊答疑……」「她生活」每天都以一至两个不同的主题向读者提供专业的内容,一周会推出 10 几个主题。

在提供专业内容的同时,建立在微信平台上的「她生活」还能与读者实现互动问答,「她蜜」和「她她」,以及「她蜜」之间交流着消费、情感、心理、八卦等「女性刚需」话题。记者的采访就是通过「她生活」在微信的服务帐号进行。从单向到双向互动,建立在微信平台上的「她生活」已经和传统媒体有了质的区别,更像一个社区。

截至 2013 年年底,只有两位全职编辑的「她生活」粉丝数量已经超过 30 万。

「微信实现了我的梦想。我以前所在的杂志,最高峰时期的发行量也没超过 10 万份,还不到一年我就有了 30 万的粉丝数量,这让我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曾经做过媒体的苏娟仍有着很深的媒体情结。

微信上的外卖店

首都经贸大学食堂有了外卖!不想去食堂挤着打饭,只想宅在宿舍玩游戏的同学们有了一个好的订餐平台。

从 2013 年 4 月开始,一个叫做「首大订餐」的微信公众号开通了,学生只要在微信上下单,就有人会准时把他在食堂订的饭菜送到宿舍。

开通这个微信平台的是首都经贸大学大三学生刘奇。「因为有很多同学喜欢宅在宿舍,或者是上课时就想好了吃什么,如果回到寝室时就有人把食物送到门口,会很方便。」这个点子来源于刘奇和另一个同学的一次聊天。

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刘奇就把这个点子变成了现实。这包括撰写计划书、获得食堂独家合作资格、组建团队等很多繁琐的工作。

刘奇的团队要做的是,每天午饭和晚饭前,收集微信里下的订单并把他们传到食堂,把食堂打包好的订单(他们在食堂专设了一个打印机用于接收订单)核对后送出即可。首都经贸大学共有 3 个食堂,每个食堂的配送需要 2 至 3 人。这个平台一经推出,便受到学生们的热情追捧,每天的订单就像雪片一样。

有了食堂众多用户带来的稳定订单,刘奇的团队开始扩张他们的业务,拉入校外外卖、饮料、便利店等商家使盈收扩大。

刘奇认为,自己团队最大的优势就是「垄断」:学校管理比较严格,外边的人不能随便出入,只有学生才能上楼,这一点是其他非学生外卖平台所做不到的。

目前,刘奇的订餐平台上还有另外一个合作伙伴,接入的是校外商家,两个平台加起来的销售额在每天 5000 元左右,提成则平均为 8.7%,这还是在未把校外商家纳入他们自建物流时的数据。

「呵呵,我们属于小打小闹,这种数据别人看了会贻笑大方。」刘奇通过微信和记者说。

除了「玩」他的订餐平台,刘奇现在还在认真思考另一件事:看看能不能用互联网的方式的来改造家乡的传统服装制造业。

微创业机遇

在微信出现之前,人们沟通的方式依赖通信系统,通过电话、短信、在线聊天工具、微博、邮件等方式进行。这些沟通方式要么对电脑有一定的依赖,要么需要承担较高基础通信费用。

微信从天而降,迎合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更便捷、更丰富、更廉价沟通方式的需要,创造了新的沟通方式,其他沟通方式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得到了创造性解决。微信拥有比以往任何沟通工具都具优势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很多非常实用又有趣的功能应用。「微群」、「按住说话功能」都引领了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功能的创新。

从 2011 年 1 月微信正式上线到 2013 年 10 月,微信用户达到 6.7 亿,其中活跃用户超过 2.7 亿。2012 年 8 月,微信开始推出企业公众帐号,一年多的时间里,企业公众帐号就超过 800 万个,而且每天仍然以超过 8000 家的数量增长。

海量的用户、以熟人为纽带的社交基础,用户不仅可以在微信上与亲朋友好友交流沟通,还可以按自己的喜欢和需要,订阅相关内容和相关企业的产品与服务。

《创业家》创始人牛文文认为,微信结合了智能手机的特性以及用户使用习惯,创造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沟通方式的新格局,它在满足人类沟通需求基础上建立起熟人社交模式,进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不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微信都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好的创业机会。

陈旸、苏娟和刘奇就是敏锐地抓住了微信的商机,并取得了成功。他们分别代表微信创业的 3 种不同类别:陈旸利用企业对微信不了解的现状进行微信营销,苏娟在微信上实现了办一个自己理想媒体的梦想,刘奇则是把线下的外卖与网络很好的结合起来建立了 O2O(online to office)商业模式。

姑且把他们在微信上的创业称为微创业,未来必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抢抓这个新的发展机遇。


作者 苑二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刘宇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9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