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微信群>互联网推广>正文

微信上的「二手知识」

原创
发布时间: 2023-07-14 09:00:46 热度: 214 作者: 刘宇 来源: 微信加 本文共 3525 字 阅读需要 12 分钟
在公司的管理方面,我是相信少就是多的道理:你抓得少些,反而收获就多了。——雷蒙 A 克罗克

现如今,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大部分人获取咨询的一个重要途径,打开微信五花八门的公众号每天会给我们推送各种各样的信息。以前没有网络,我们获取知识和咨询的主要途径就是书本和和传统媒介,像是报纸、广播和电视等。这样直接获取的知识,我们称作为「一手知识」,有「一手」就会有「二手」,而什么样的知识是「二手知识呢」?

所谓的「二手知识」,往往就是人们为了更快、更方便的获取到新的知识,而选取的一种捷径,而微信公众号里面经常推送的「干货」、「速成」等,就可以被称作是「二手知识」,简单来说,「二手知识」就是人家告诉你的知识,而不是你通过筛选整合后获得的知识。但知识在传播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耗损。就像我们小时候都玩过一个叫「传话儿」的游戏,大家站成一排,游戏执行者告诉第一个人一句话,再从第一个人那里一直传到最后一个人,传到最后,这句话往往会会变得面目全非,几乎不会还是原来的那句话。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随着一层层的传递,信息不断地衰减,大部分情况下最后都会「失真」,甚至完全走样。「干货」的产生,就是这样一个「传话儿」的过程,就是「一手知识」变成「二手」的过程。

作家格拉德威尔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说的是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 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以每天工作八小时,每周工作五天来计算,至少也需要五年的时间,更何况我们现在大多数的人,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八小时可以利用。

所以,想要通过「碎片化时间」获取的知识,让自己变成一个学识丰富的人,这几乎等同于不可能。即使是最优秀的「只是筛选者」在筛选知识的过程中也难免会丢失重要信息,或者干脆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删选,这时候你看到的知识是缺乏思考过程的知识,无法掌握其精髓。

「二手知识」基本有以下几个问题存在。

一是,被人整理、加工过的知识:所谓被加工整理是指,传播者在传播这些知识的时候,是带有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是传播者对知识的理解。

二是,传播者希望你知道的知识:传播者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会更偏向于自己更加认可,或者对自己更加有利的方面,也就是说,传播者只会告诉你,他希望你知道的知识。

三是,片面的、不确定的知识: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被曲解或讹传,你拿到手中的可能并不是正确的知识。

总得来说,「二手知识」就是被咀嚼过的知识,看起来好消化,但其实已经没什么营养价值,长期吸收「二手知识」,还可能会丧失吸收「一手知识」的能力。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也间接的接受了传播者的思想,被剥夺了思考的过程。

现在的微信公号推送,都很喜欢用「干货」两个字,只要有「干货」那点击率都不叫事,分分钟成 10 万+的爆款。像什么《甲方最喜欢的 500 个方案模板,赶紧码收藏》、《Excel 操作的 100 个小技巧》、《高效记忆法,30 天掌握实用英语口语》等。乍一看啊,这真的全是干货,仿佛只要掌握了这些技巧就能一个月各项技能加身,两个月通过托福雅思,三个月脱胎换骨走向人生的巅峰。

原本是一些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才能了解掌握的知识,现在只需要一个月就能「速成」,这看起来的确很诱人。但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些知识都是通过他人的整理和加工之后,一起打包塞给你的,是别人知识的整合。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干货」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取更多专业的、提高自身的能力,但我们都知道,知识不是短期内可以速成的,我们只是在用一个看似忙绿,每天都在学习的自己,来填补内心真正的因为知识匮乏而产生的焦虑感。这种焦虑一是来自于社会的压力,身边的人都在不停学习充电,自己当然也会不甘落后,微信公号的焦虑贩卖,告诉人们一旦停止学习,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二是源自当代的信息爆炸,每天各种信息让人们应接不暇,我们没有时间去做逐一的筛选,生怕一不下心自己就 out 了,只好全盘接受。

「干货」从来不负责帮助理解,却是大量信息中最精华的部分的凝练,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理解吸收知识浓度最高的「干货」,学到了一个个独立的理论,但是没有形成知识体系,一旦遇到问题,就不知道从何下手。更何况许多人根本不会认真地把「干货」看完,看到知识,下意识地存起来以后再看,可是这个以后就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收藏干货的过程,其实就是遗忘的过程。

再有,就是传播者希望你知道的知识。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的言论是「夹带私货」,就是说他总是有意无意的将自己的观点夹杂在知识的传播中,你很难区分这是知识本身还是他对知识的解读。

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的对各种经典著作和电影的解读,这些的确可以帮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这些作品,但解读势必就会带着很强烈的个人观点。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经典的解读也是同样的道理,你看是一个意思,他看就是另外一个意思。

微信公众号上经常会有这样文章:最美的唐诗宋词元曲、民国时代的文人语录、名著经典段落摘抄,这些文章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帮助我们了解作品,但却不能代替做作品本身,你所看到的语句、段落和摘抄,都是编辑喜欢的,经过筛选的部分,而并不一定是整个作品想要传达的意思。

有一次我在浏览公众号,发现有一家在介绍一本叫做《白话红楼梦》的书,我当时就心想这《红楼梦》本来不就是白话文写的吗,还怎么用翻译啊。出于好奇,我就看了一眼推文,书的介绍大概意思是,《红楼梦》是一部必读的经典名著,但在当今信息更迭频繁的年代,如何短时间、高效率地理解这部文学经典,就成为一个难题。所以白话的《红楼梦》就是让读者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的理解《红楼梦》,而且为了方便阅读,还加入了评论与解读。

也就是说,这本书将《红楼梦》以最简单通俗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用最快的速度看完整本书,再用各种评论与解读让加快读者的理解。这样的方式,看似对阅读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其实所谓的理解了原著,不过是理解了「翻译者」以为的东西,也就是「翻译者」希望你知道的,关于《红楼梦》的解释,而不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到的作者想要的表达。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多少红学家也是倾其一生来研究这本巨著,都没敢说自己就能读懂《红楼梦》。 

最后,就是「二手知识」传播过程中的准确性。

作家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出现了一水儿的「莫言语录」,转发量大的惊人。什么莫言说过,我最敬佩两种人,年轻时,陪男人过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时,陪女人过好日子的男人。这转发转发着,这句话就被莫言本人看到了,也很调皮的转发了,说到:理不糙,可我也想知道这是谁写的。还有一首名为《你若懂我,该有多好》的小诗,在网上被称为「最美莫言诗: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前,这首诗在网上的作者是余秋雨,莫言得奖之后又变成了莫言的作品。不过莫言先生还可以亲自跳出来辟谣,但有些名人可能就没有办法,就像我们都熟悉的鲁迅先生,如果一句名人名言无人认领的话,那估计就是他老先生说的了。所以啊,咱们下回再看到什么名人名言,先别急着转发,先去查查这到底是不是人家说的。

咱们小时候都背过很多名人名言,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也学习过,父母在不远游。但是我们都是到了很大之后才知道这些话都是有后半句的,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但这百分之一才是最重要的;父母在不远游的后一句是,游必有方。

所以,当我们不加思考的吸收很多「二手知识」的同时,也同样的吸收了很多错误的东西。

「7 天读懂心理学」、「14 天掌握经济学理论」、「21 天从入门到专业的摄影技术」,要是真的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技能,你让那些寒窗苦读几年的专业人士作何感想?

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要大家完全的放弃「二手知识」,合理利用,它会成为我们获得「一手知识」的一个途径,我们通过这些「二手知识」产生想要了解「一手知识」的欲望,这才是被合理利用的「二手知识」。

有很多「一手知识」确实晦涩枯燥,让人难以沉下心去钻研,这时候相对简单明了的「二手知识」就会起到很大作用。如果真的对这些知识感兴趣,尽管让自己钻进去不断学习和思考,发现「二手知识」中的短板和限制,逐渐逆流而上,早晚会推开「一手知识」的大门,而有了之前「二手知识」的铺垫,理解起来也会更加省力。

网络让知识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以前接触不到的东西,现在只要有网络就都能接触到,

「二手知识」不是脱胎换骨的灵药,也不能快速拯救知识的贫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刘宇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9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