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法与创新力提升,创新技法
原创创新技法是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制胜法宝。一个人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还需要掌握多元化的创新方法并能灵活恰当地运用,这样才能确保创新创业活动有所产出,获得优质的创新成果、创业方案。可见,掌握创新活动的方法与技巧,对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技法概述 (一)创新技法的概念创新技法,即创新创业活动的方法与技巧,是人们在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进行系列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所采用的具体方式方法或有效技巧,是利用和反映创新创业客观规律而总结形成的有利于达成创新性目标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
长久以来,人们热衷于收集创新创业的优秀案例,对其成功过程与思路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了许多可供业界和学界借鉴、学习和效仿的原理、规律与方法。这些创新技法,其实就是关乎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怎样提出创新理念并予以运用和验证,如何从各种问题、矛盾以及混沌的思维中找到引向创新性目标成果的途径和有效方法。
(二)创新技法的作用贝尔纳曾言:「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能力,而笨拙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黑格尔说:「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最高的、无限的力量。」
笛卡尔认为:「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我国民间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谚语。
从理论上讲,创新技法是创新创业活动方法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创造学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实践上看,创新技法为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人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提供了方法教育的途径、手段和方式,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的来说,方法就是力量。如果把创新创业活动比喻成过河,那么创新技法就是过河的桥或船。创新技法的应用,既可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产出,同时也可启发人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及其创新创业成果的实现率与品质。
(三)创新技法的特点创新技法的特点如图 5-1 所示。

图 5-1 创新技法的特点
1.实践性
创新技法是在创新创业活动实践中总结而来,并经创新创业实践的检验而行之有效。它区别于哲学思辨的产物,不仅依赖对方法和技巧的理论学习和理解,更侧重实践的锻炼和体悟,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生命力。
2.目的性
从创新技法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看,它的使命直指「是什么」「怎么做」等问题,指向的是问题的有效解决、创新发展,并往往以激发创新思维、缩短创新探索过程、提高创新效能等为目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创新技法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运行一般不起直接作用,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明显效果。创新技法可以有效地调动人的潜在力量,但创新创业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创新创业者自身的思维能力、知识经验水平、非智力因素以及社会环境等,不宜过于把创新技法的作用绝对化。
3.非逻辑性
创新技法的运用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其实质在于调动创新创业主体的非逻辑思维,激发创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产生。非逻辑思维是十分复杂多变的,不存在着固化的逻辑程序,所以在实践中运用推广,需要对创新技法进行形式要素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4.多样性
创新技法的体系、品类庞杂。至今为止,已有上百种创新技法为人所知所用。这些技法有的着力于思维方法,有的着力于组织形式,有的着力于非智力因素的调动;有的关乎提出问题,有的关乎解决问题,有的聚焦程式化技巧;有的侧重宏观,有的侧重微观;有的立足发散技法,有的立足收敛技法,有的立足统合技法;有的抽象,有的具体,其表现及运用形式多种多样,层出不穷。
5.可操作性
创新技法得以广泛推崇、普及和推广,得益于它的可操作性。创新技法是创新创业活动的行动指南和制胜法宝,人们往往按照创新技法去探索、实施,努力推动创新发展。
但是,从理论模型转化为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技法的运用必然存在差异性和偶然性。创新技法的学习和训练,对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效果;即使对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或不同领域,其效果也会有差异。从实践而言,创新技法的掌握和运用的效果,受个体以及创新创业活动的主客观因素综合影响,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
二、创新力提升训练在国内外创造学界,学者们研究总结出来的创新技法多达上百种。虽然具体的创新技法体系、种类繁多,但是多数的创新技法都是在基础型创新技法中衍生或分化出来的。下面将简要介绍几种有普遍代表性的、适用性较强的常见创新技法,如设问检查法、列举分析法、类比法、信息交合法、组合型技法、头脑风暴法、TRIZ 创新发明法等。
(一)设问检查法爱因斯坦有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实践证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
设问检查法,就是指导人们在创新创业活动中以提问的方式从多个不同角度提出假设性解题方案,并通过实践验证以寻求最优解的技法。其实质就是列举一系列关于提问的清单,如「如果」「是否」「还能不能」等指引,并针对问题的特性逐项对照核查,以启发想象、开阔思维、拓展空间,引领人们较快进入多维度设想,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下介绍三种典型的设问检查技法。
1.6W2H 法
5W1H 法,亦称六问分析法,由美国陆军部队首创。该法重在引导人们立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因(Why)、何法(How)六个方面,对创新对象进行针对性提问,通过讨论分析合理性的同时发现难点疑点,构成设想方案,并设法不断改进、满足相关条件,以获得最优创新方案。目前该法广泛应用于改善管理、改进工作、技术开发、价值分析等方面。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 5W1H 法进行了改进,发展为 6W2H 法,即增加了多少(How Much)、选哪个(Which)两个维度。其示意图如图 5-2 所示。他把这种提问模式称为使人聪明的「八大贤人」。该法一般要视具体问题性质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内容进行拓展设问检查。下面以「创新」话题为例,该法具体表现为:

图 5-2 6W2H 分析法的示意图
(1)Why:为何需要创新?为何是这种现状?为何会如此发生?为何会受到束缚?为何要有这样的举措?等等。
(2)What:创新的对象是什么?创新的目的是什么?创新的条件有哪些?创新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创新的要素是什么?等等。
(3)Where:何地着手?何地有资源?何处改进?何地适宜?何处最经济?何部门采用?等等。
(4)Who:何人承担创新任务?团队成员如何组建?面向何人?谁赞成?谁反对?谁被忽略了?等等。
(5)When:何时完成?何时实施?研究的期限是多久?研究的顺序是什么?何时最适宜?何时效果最好?等等。
(6)How:怎样实施?怎样改进?怎样能最快?怎样能效果最好?怎样能最方便?怎样能避免失败?怎样能更受喜爱?等等。
(7)How Much:达到怎样的水平?有什么功能?效果利弊如何?安全性如何?成本多少?盈利如何?等等。
(8)Which:选择哪个方案?可否融合?哪个适宜市场初期?投放哪个市场合适?哪个团队执行?等等。
2.奥斯本检核表法
奥斯本检核表法,又称分项检查法、对照表法,是由美国创新技法之父亚历克斯·奥斯本于 1941 年提出的一种创新技法。该法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创新设计的对象,从多个方面列出一系列相关问题,并逐个加以核对、分析和讨论,产生大量的思路,在筛选、完善有用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促进最佳解题方案产出。该法的核心是改进,通过改进来促成创新;列表对照核查简单易行,常适用于产品的研制与创新开发,有「创新技法之母」之美誉。
奥斯本检核表法原有 75 个问题,可以归为 6 个大类 9 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系统思考,以便启发思路、开拓思维想象空间,促使人们产生新设想、新方案。具体归纳为表 5-1。
表 5-1 奥斯本检核表简介

通过表单逐一提问,边检核边思考,尽可能围绕问题发散性想象与拓展思维,突破旧有框架,大胆切换重组,这样就容易快速产生较多的创新设想。一般而言,根据任务情况,会安排 3~8 名检核人员共同参与检核、分析工作,这样有利于独立展开多角度创新思维,相互智力激励,产生更多的新思路、新设想,通过汇总筛选、思考与完善,提高最终解题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3.和田十二法
和田十二法,也称和田创新法则、聪明十二法、思路提示法、动词提示检核表法,是我国创新学者许立言、张福奎在奥斯本检核表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和田小学创新教学的实际,与和田小学共同提出的思维技法。目前,该法已被译成日文、英文在世界各国流传和使用。
下面,以电视机设计生产为例,简要介绍和田十二法的检核条目应用。
★ 案例 5-1
电视机设计生产的检核应用
电视机设计生产的检核应用如表 5-2 所示。
表 5-2 电视机设计生产的检核应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论是创新还是创业,其关键是能够提出问题。设问检查法就是指引人们对目标事物进行系统的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上面的设问技法可见,它有两个明显共性特征:一是以提问的方式去发现问题的症结与原因所在,进而寻找创新的途径;二是从不同角度多方面进行设问、核查以及思维拓展转换,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式。
(二)列举分析法列举分析法由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罗伯特·克劳福德教授所创,是运用分解和分析的方法,全面列举研究对象的特点、缺点、希望点等特性,并就其本质加以逻辑分析,运用发展性思维来克服思维定式、启发创新设想、找到创新主题、提出改进方向的一种创新技法。
运用列举分析法的关键在于,对特定对象的本质内容列举得越是全面越好,尽量要避免因思考不周全而错失良好创新主题与方向的现象。因其分析问题要求全面、精细,该法比较适用于小的、简单的问题,常用于简单设想的形成与创新目标的确定。需要注意的是,该法一般不直接作用于问题的解决,它往往助力推导多元有益的思路,进一步的实施还需要借助其他技法与手段来进行。
列举分析法因事物特定对象的不同而有多种。按所列举对象的不同,列举分析法可以分为特性列举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等。
1.特性列举法
特性列举法,也称属性列举法,是列举分析法的基础方法。其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是逐一罗列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关联想象,并提出解决方案。具体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选择目标较明确、宜小不宜大的创新课题,按其特征从逻辑上分为名词特性、形容词特性和动词特性三大类,并把相关特性详尽描述出来。
★ 案例 5-2
螺丝刀改造设计的特性列举
螺丝刀改造设计的特性列举如表 5-3 所示。
表 5-3 螺丝刀改造设计的特性列举

第二步:立足各个特性,进行发散性提问或自问,启发广泛联想,产生各种设想,再经收敛性评价分析,综合优选出经济效益高、美观实用的方案。
就螺丝刀的创新改造而谈,立足其三个特性,前期思考:可以去掉螺丝刀的钢质轴吗?有代用品吗?一定要用圆形轴吗?组合起来会如何?能否附加其他功能器材(试电笔、计时等)?体形改小一点会不会更好?可以利用电动、气动操作吗?……按照这样的思路创想下去,可以找到许多改进的方向与措施,或许一种新的多功能、便携式的电动拧螺丝工具设想就产生了。
2.缺点列举法
缺点列举法,通过发散思维,挖掘并逐一罗列研究对象的缺点,通过分析找出其主要问题,并以此提出克服缺点的课题或方案。该法的核心在于敢于质疑,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缺点都有突破、完善的可能,找准了问题所在就找到了创新发展的方向。例如,瓶装煤气比柴火煮食要方便,却存在运输不便、使用不当容易出现危险的风险。针对这些缺点,天然气管道输送成为优选方案,更具安全性、便利性及性价比。
运用缺点列举法,一般采用发散思维方法,围绕明确的对象或研究课题,通过会议、用户调查、同类事物对照比较等渠道开展广泛前期调研,征集有关缺点的意见。所谓缺点,即事物本身的原理、材料、实用性、安全性、坚固度、方便性、美观度、可操作性、体积体重以及成本、销售、性价比、利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无法一一赘述,不过但凡是缺点均可详尽列出,越全面越好。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认知事物现状,继而系统性地整理归类缺点,并按轻重缓急排序,有针对性地分析其形成原因,从中分析亟待解决、最具价值或意义的症结,作为创新发展的主题与方向,予以深入破题攻关,有的放矢地探索研究解决方案。
值得思考的还有,缺点有时候并不是一无是处。缺点逆用法就是在列举事物缺点的基础上,立足缺点的有用性、启发性,巧妙地利用其缺点及原因,顺势而为,创造出另一种新技术、新状态的技法。正如「世上本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而言,其实有些一次性消费品本身就是受到人们「只用一次就坏了」「不经用」等抱怨的启发,才拿定了「干脆就让它只使用一次」的主意。
3.希望点列举法
立足人们的使用习惯与体验感知,从需要和愿望出发多角度提出创新构想,称为希望点列举法。例如,随着电影技术发展,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平面电影到立体电影、环幕电影等,就是一个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观影体验需求的过程,也是技术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其实,希望点列举法就是源自「如果能这样该多好!」的消费期待。
希望点列举法不同于缺点列举法,而后者依据现有缺点提出改进设想,不会离开事物原型,是一种被动型创新技法。希望点列举法完全可以不受事物原型的约束,只以人们的希望为创新构思的基点,往往需要多方假设、大胆想象,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创新技法。
运用希望点列举法有三个步骤:首先,可以通过会议、书面搜集调查、访谈、联想等渠道,就事物的原因、结构、功能、制造方法、材料、造型、颜色等方面,全面激发和收集人们的希望。其次,仔细梳理、研究人们的希望,详加讨论与研究,形成希望点,即创新性强、实用性高、科学可行、高价值的创新设想。最后,以希望点为目标,不断完善、形成方案、进入实施,创造新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希望点列举法比较符合人们追求美好新事物的逻辑,是享受创新的一种方法。
(三)类比法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着联系。类比法,就是不同事物、对象之间因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属性,通过比较可以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有相似或相同属性,以此启发思路,获得创新线索,正所谓触类旁通。例如,将 A 事物与 B 事物进行比较,A 事物有 a1、a2、a3、a4 等特性,而 B 事物有 b1、b2、b3 等特性,其中 ai和 bi是相类似的特性。那么,B 事物应该也有 b4 特性,且 b4 与 a4 也相类似。(注:这个类比推理结论在实际上是否成立,需通过实验验证。)
类比法不是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有客观依据的。类比是以比较为基础,其客观根据是对象之间的同一性,是建立在类比推理基础上的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式的创新技法。类比法的创新过程如图 5-3 所示。

图 5-3 类比法的创新过程
类比法的类比方式、类比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特性的类比,可以是外型的类比,可以是功能的类比,也可以是因果关系类比,等等。总体而言,具体有如下几种类比类型(见表 5-4)。
表 5-4 类比类型释义及其案例列表

以上 9 种类型的类比技法各有特点和侧重,在实际创新创业活动中,它们往往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一般而言,类比的事物与原问题差别越大越有益、越能打开新思路、越有突破性。诚然,类比联想是一种偶然性推理,使用此法构思的思路必须接受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四)信息交合法信息交合法,是许国泰先生于 1986 年首创,是一种多角度探讨信息交合与创新推导的技法。该法把事物整体信息以及人类实践活动的特性等分解为若干要素,并把这两类要素置于相交的信息坐标 X 轴与 Y 轴,构成「信息反应场」,每个轴上各信息点可以任意与另一轴上的信息点交合,产生丰富多样的联系与信息,这些信息组合的物化即为产品,信息组合及推导即为构思,进而可以筛选、推导出多元化的创新创意方案。
运用信息交合法,能使人们的思考从无序状态转为有序状态,改传统中随机性、抽象的「天马行空」「苦思冥想」为自觉地运用直观的图表思维模式进行科学思考,使人们自觉训练大脑思维资源、结构与层次,突破思维定式,培养跨学科、多功能、全方位的创新思维品质,从而推出新构思、新设计、新产品、新方案。
信息交合法有一套严谨的公理和定理。其公理有二,分别为「不同信息的交合可产生新信息」,以及「不同联系的交合可产生新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信息是联系的交集。在联系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着新的信息、新的联系。
其定理有三,分别明确了信息交合法的若干规则:一是心理世界的构象即人脑中勾勒的映象,由信息和联系组成;二是新信息、新联系在相互作用中产生;三是具体的信息和联系均有一定的时空限制性。
定理一表明:其一,不同信息、相同联系所产生的构象,比如喇叭和轮子是两个不同信息,但交合在一起组成了汽车,轮子驱动行走,喇叭则发声告示。其二,相同信息、不同联系产生的构象,正如同样是灯,可吊着、可挂着、可手持(如手电筒)。其三,不同信息、不同联系产生的构象,如独轮车本来与碗、水没有联系,而演员把它们交合在一起,构成了影视片段、杂技节目。由定理一可见,人的思维活动正是信息「构象」的输入、输出所共同作用、交合结果的一个运动过程。
定理二表明:相互作用(即一定条件)是中介,没有相互作用就不会产生新信息、新联系,正如枪蛋和拐杖,是毫不相干的两类信息,但如果是在武器研发(条件)范畴内,或许可以交合「手杖式枪支」。
定理三表明:任何事物均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信息交合法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取代所有人类的思维活动,更不可能取代人类的任何创新技法。
运用信息交合法时要注意四个步骤。第一步,就是要选好中心点,明确讨论问题的核心关键词,如图 5-4 所示,以「杯子」为例,先把「杯子」确立在零坐标。第二步,根据研究需要,确定画多少条坐标线,组成信息标,对于「杯子」可画出「功能」「材料」「学科」「形态结构」四条坐标线。第三步,分解相关要素信息,并注入信息点,如在「功能」标线上可以标注盛液体、插花、装饰等;在「材料」标线上标注木头、陶瓷、金属、玻璃、塑料等。第四步,相交合,组成「信息反应场」,产生新信息,按需筛选和推导有用方案。比如,刻度与玻璃相交合产生了「刻度玻璃杯」,冲奶、泡咖啡就需要用到,与此同理,坐标线上的其余信息点相互交合即可产生无数的新联系、新信息、新产品。

图 5-4 杯子信息交合图
可见,杯子仍是杯子,但经过人类创新技法加工,其结构、功能、价值相继都发生了变化。这就是信息交合创新技法的功效所在。
在具体的创新创业活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核心问题的信息量以及任务要求,采取单信息标、双信息标、多信息标的实施方法。具体取样示意图如下:
图 5-5 有 36 个交点,经分析、筛选,可能得出如下新式家具的组合信息:沙发床、沙发桌,穿衣镜、电视镜,电视灯、书架灯,录音机架、床头桌、桌柜、镜桌,沙发柜、电视柜等。

图 5-5 新式家具构想——单信息标交合图
图 5-6 中,分析两坐标信息射线的交点(在图上用「※」表示不能组合出信息,「О」表示可能组合的信息,「△」表示已有该种组合信息),列出可能的家用新产品的组合信息:驱蚊台灯、散热书桌、提神钢笔、催眠风扇、灭蝇风扇等设想。

图 5-6 家用新产品构想——双信息标交合图
图 5-7 中,以肠类为零坐标,取水产类、肉禽类、药材类、水果类、形态类和肠衣原料类六根信息标线,经信息交合,该企业可得到上百种风味独特的肠品种,如虾仁火腿肠、海米火腿肠、红枸肠、月桂肠、黄鱼肠、香蕉肠、菠萝肠、苹果肠等。

图 5-7 肠类食品开发——多信息标交合图
组合型技法,是以综合分析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原理、功能、目的或规则,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理、方法、现象、技术、物品进行适当的组合或重新安排,从而获得具有统一整体功能的新形象、新创意、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技法,所谓「综合就是创新,越综合越创新」。
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组合是十分普遍的主流创新技法。它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综合的,更可以说是任意的、无限可能的,每个人在各个领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层次和范畴的组合创新,因此具有范围广、易普及、形式多、方法灵活等特点,其组合运作过程如图 5-8 所示。据不完全统计,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中有 70% 都是由组合型技法实现的。

图 5-8 组合型技法运作过程技术路线图
组合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组合的目的、规则、方式、内容、角度、层面等不同配方,会产生不同的组合类型与组合效果。以下简要归纳介绍五种基本类型(见表 5-5)。
表 5-5 组合型技法基本类型列表

运用组合型技法创新时值得注意的是,参与组合的各要素越是不相关,因「远缘杂交」而形成的新产品就越具创新性。组合要素的量要把控适度,要素越多、组合的可能情况就越多越全面,但相应地会耗费越多的精力、时间。组合虽可以增加产品的功能,成为多功能、通用型产品,但同时会出现增加产品成本、提高生产制造难度、导致功能闲置、加速老化损坏等不利情况。
(六)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又称智力激励法、自由思考法、畅谈会法,是奥斯本于 1938 年首次提出、1953 年正式发表的,深受世界各国欢迎、付诸实践的激励创新思维的方法。一组人员通过召开特殊的专题会议,针对某一特定问题,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氛围下,与会成员之间互相激励、互相交流、互相启迪、互相补充、互相修正、集思广益,从而产生大量新设想,它是个人发散思维的开放性、集体收敛思维的精准性相结合的体现。
头脑风暴法之所以能够在有限时间内产生很多优质创意,奥斯本是这样认为的:联合的力量可以成为复数。一个成员得到了一个创意,就会立马自动地运用想象力再思考其他创意,同时他的创意分享也会刺激、带动、启发他人的想象力,正所谓思想的碰撞。这种现象正如弗列特·夏普所说的:「如果确实融入意见发表会中,个人灵感可在别人卓越的创意上点火,引发更多创意的火花。」这种群体效应有人称之为连锁反应。
为此,要想发挥头脑风暴会议的最佳效应,参会者必须遵循自由畅谈、延迟评价、以量求质、综合改善四项基本原则。此外,头脑风暴会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通过一定的讨论程序和规则来保证的,因此,会议组织者和参与者必须共同充分做好准备阶段、会议阶段的各项任务。头脑风暴会议组织过程如图 5-9 所示。

图 5-9 头脑风暴会议组织过程
TRIZ 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文缩写,由苏联根里奇·阿奇舒勒及其研究团队在 250 万个专利发明的追踪研究中所提炼而出的,关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整套创新发明理论、方法和工具,其核心在于引导人们遵循创新发明的客观规律与模式,不断追求各种技术难题或矛盾的完全解决,获得理想状态的最优解,即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最大化的功能效益。鉴于 TRIZ 创新法已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本章节限于篇幅,仅做简介。
1.TRIZ 的理论体系
TRIZ 的理论体系是以自然科学成果为根基,以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为支柱,以认识论、辩证法、系统论为哲学指导,以技术进化原理为核心思想,以产品的技术系统或工艺的流程、其进化过程中所发生的矛盾、解决矛盾所涉及的资源、技术进化的目标理想解为四大基本概念,并囊括各种技术冲突、难题或矛盾所需的解决方法、分析工具以及算法流程(见图 5-10)。

图 5-10 TRIZ 的理论体系
2.TRIZ 理论八大技术进化法则
基于技术系统进化演变规律,TRIZ 理论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通过系统分析复杂问题,快速确认关键症结、根本矛盾所在之处,从源头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深入分析产品、工艺等技术的当前状态,从原理上解决核心技术缺陷、难题,研发更具创新竞争优势的产品,还能预测产品的未来发展态势,进一步制定专利布局战略、产品开发规划。
TRIZ 理论八大技术进化法则如表 5-6 所示。
表 5-6 TRIZ 理论八大技术进化法则一览表

3.TRIZ 理论 40 个发明原理
阿奇舒勒及团队在 250 万个专利发明的追踪研究中,分析、总结、提炼了创新发明最普遍适用的 40 个基本原理,它们在不同的技术创新领域均被反复运用、反复体现,限于篇幅,下面简单罗列介绍,如表 5-7 所示。
表 5-7 TRIZ 理论 40 个发明原理释义一览表

掌握并运用 TRIZ 发明原理,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创新发明的效率,进一步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创新发明的成本,并能使创新发明的过程更具有方向性和可预见性。
4.TRIZ 理论 76 个标准解法
TRIZ 对创新发明做出的理论贡献之一,就是构建了系统的物—场模型,其原理为所有的功能都可分解为物质和场的关系;针对具体的物—场模型特性分析,就有相对应的标准解决方法与方案。产品是功能的实现载体,用物—场模型可以分析产品的功能状态,获得标准解决方案。TRIZ 所设有的标准解有 76 个,分为 5 类,每类解法的先后顺序都反映了技术系统进化过程和方向,具体分类如图 5-11 所示。

图 5-11 TRIZ 理论 76 个标准解归类图
5.TRIZ 应用的一般过程
TRIZ 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划分为四个步骤(见图 5-12)。一是分析,从功能、理想解、可用资源、冲突区域等多元角度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是明确、解决核心关键问题的重要阶段。二是原理,即按标准参数确定冲突,并选用相关技术的、物理的原理获得冲突解。三是预测,确定技术系统进化模式,并引导技术系统、子系统及部件的设计向高一级的方向进化发展。四是评价,把所求出的解与理想解进行比较,考量其对技术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技术创新水平。

图 5-12 TRIZ 解决问题过程图
TRIZ 理论在全球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它有助于解决以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为特征的复杂的创新发明问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TRIZ 理论及方法已经发展成为一套经受住实践检验、成功解决新产品开发问题的成熟的创新技法体系,为众多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李斯特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10110
- 上一篇:创新思维与训练,批判性思维
- 下一篇:企业技术与产品创新
阅读推荐
更多...- 第2章微信上的创业机会及赚钱途径 2023-07-09
- 乔·吉拉德:用名片随时随地推销自己 2023-03-24
- 广告信息推送服务案例 2023-07-14
- 移动阅读营销与视频营销:重塑品牌传播与商业推广 2024-01-21
- 脑白金如何找到自己的消费者? 2024-02-12
- 「互联网」跨界:总有某些资源被你忽略了 2022-07-27
- 能力篇——销售应具有的心态 2023-03-04
- 立体营销——360广州车展打造立体营销 2022-07-23
- 给自己打一针「强心剂」「销售管理」 2023-03-02
- 云营销模式——华为的Cloud+云服务 2022-07-23
- 创业的甜蜜 2023-07-14
- 没有顾客会喜欢急躁的销售人员 2023-03-04
- 把握自己的核心点,PK掉对手的进犯「销售技巧」 2023-03-04
- 快速增粉和引流策略,百度经验导流 2023-07-13
- 公众号的定位策略与方向 2023-07-02
- 销售绝招:提升销售员心理素质的十大工具 2023-03-14
- 要有专注于一的精神——销售技巧 2023-03-04
- 原一平:让客户觉得他自己很重要 202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