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
原创创新精神是指人在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不甘守成与重复,不怕风险与失败,不尚空谈与陈规,勇于开拓新的世界,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勤于发现、发明与创造,善于把新的思想变为新的事物,表现出永不自满、不受束缚、不断探索、奋发有为的气质。
创新精神是由多种行为方式与心理素质整合而成的精神状态,是对人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性倾向的总称。创新精神包括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开拓精神、冒险精神、自主精神、务实精神等多种要素,这些精神要素的存在及其活动,构成了创新精神。
(二)创新精神的内涵创新精神是人在创新活动中反映出的精神素质,是人的创新本质的精神表现。
1.创新精神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
创新是人特有的能力。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不会满足于大自然的赐予,而是能主动去创造新环境、新事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主动去改造世界。可以说,人类的创新贯穿于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创新精神就是在这种创新的历史中,内化为人的精神素质,积淀为人类的精神文化。
2.创新精神是一种主体精神
当人处于消极地顺从命运安排、被外部世界奴役时,他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主体,也就是说他尚不具备成熟的创新精神。只有当人依靠自身主体力量,在实践和理论的意义上能把握、改变对象世界,在对客体的作用中形成主体势能时,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主体,才能显示出典型的创新精神。因此,创新是主体的功能,创新精神是主体精神的显著特征。
3.创新精神是一种实践精神
实践属性是创新的固有属性,思想创新通常也要转化为实践创新。创新的模式有很多,但任何创新都不能脱离实践。创新精神来源于实践,又体现于实践,实践能真实地显示和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表明了主体活动的价值取向是求实务实、讲求实效,并且追求创造性的成就,创造新的价值。
4.创新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
创新精神是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代,创新精神的水平、能量和性质也会有差异性。在自然经济时代,受工具与制度因素的压制,创新精神还没有成为时代精神。随着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社会关系向现代化的转型,创新精神才慢慢成了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成为人的普遍行为取向,并最终上升为时代的精神与历史的象征。
(三)创新精神实例★ 案例 3-10
屠呦呦和她的青蒿素
2015 年 10 月 5 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个至高荣誉是对她在疟疾治疗方面所做贡献的肯定。屠呦呦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的女科学家。
20 世纪 60 年代,抗性疟疾在世界范围蔓延,国内对抗疟疾新药的研发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1969 年 1 月,国家为了实现突破,成立了「523」抗疟疾药物研究中心,屠呦呦被任命为中药抗疟疾科研组组长。屠呦呦接到任务后,开始从本草研究入手,收集整理各类相关资料,先后进行筛选实验 300 余次,并最终确定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青蒿。在收集的资料中,屠呦呦在《肘后备急方》这本中医古籍中看到这一信息:「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疗寒热诸疟。」受这一启迪,她最终发明了低沸点溶剂提取法,并在 1971 年 10 月 4 日成功获得了青蒿乙醚提取物,实现了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 100% 的控制,这是青蒿素发现最关键的一步。
1972 年,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屠呦呦和她课题组的两位同志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亲自试服青蒿乙醚提取物,证明了该药是安全的。当年,屠呦呦将青蒿乙醚提取物在海南昌江疟区进行临床试用,她选取 21 例病人进行治疗,病人用药后,药效明显好于氯喹,血疟原虫被大幅度杀灭,并很快得到退烧,检测结果转为阴性。这一结果既开创了中药抗疟药物发现之先河,也带动了全国的抗疟研究。
青蒿乙醚提取物获取后,屠呦呦课题组开始对有效单体成分进行分离。1972 年 11 月 8 日,分离研究在失败了 190 次之后,屠呦呦课题组终于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用这个青蒿素 50~100mg/kg 可使鼠疟原虫转阴,这在国内外属首例。
1973 年秋,屠呦呦团队在海南疟区对青蒿素进行了临床试验,结果证明了青蒿素就是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这一发现,改写了用含 N 杂环的成分药抗疟的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1978 年,屠呦呦的团队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受到表彰;1979 年,抗疟新药青蒿素获得了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1 年 10 月,世界卫生组织提议在中国北京召开青蒿素国际会议;1986 年,青蒿素获得自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的《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 X-01 号〕。
2015 年 12 月,世界卫生组织在报告中指出,在过去十年间,青蒿素疗法得到广泛应用,对控制、治疗恶性疟原虫极为有效。青蒿素类的复方药物至今仍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一线用药,用以治疗约 70% 的疟疾患者,使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得到挽救。
点评
创新从来都是开拓新路,必须有蹚出一条血路的魄力和勇气。在一次实验中,屠呦呦发现接受治疗的病人有转氨酶一过性升高的异常现象,对此她不惜以身试药,确认安全后才将药物投入临床使用。实践证明,创新之路多是「摸着石头过河」,有时甚至还无石可摸。敢冒风险、敢于尝试,应是创新者的基本品质,循规蹈矩、畏首畏尾,必然不会有创新成就。
二、创业精神 (一)创业精神的定义创业精神是创业者的本质,是对创业者主观世界中的那些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品质等的高度凝结。它包含了敢于承担风险、诚信守法、开拓进取、坚韧实干、主动调适等内容。
创业精神既是一种抽象的品质,也是推动创业者创业实践的重要力量。这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创业精神可以让创业者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变化和趋势,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市场前景;第二,创业精神可以让创业者在新事物、新技术、新环境、新动向、新需求面前有更强的吸纳力和转化力;第三,创业精神可以让创业者不断地寻找机遇,不断地追求创新,不断地推出新的经营方式和新的产品。
(二)创业精神的内涵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各种素质的综合体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它的内涵。
1.高度的综合性
创业精神是多种精神特质综合作用的成果,诸如创新精神、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合作精神等都是形成创业精神的特质精神。
2.三维整体性
创业精神的产生、形成和内化,以及创业精神的外显、展现和外化,都是由哲学、心理学、行为学三个层面所构成的整体,即哲学层次的创业观念和创业思想、心理学层次的创业意志和创业个性、行为学层次的创业品质和创业作风,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层面,都无法构成创业精神。
3.超越历史的先进性
创业实践是开创前无古人的事业,想前人不敢想的,做前人不敢做的,创业精神本身必然具有超越历史的先进性。
4.鲜明的时代特征
不同的时代,人们有着不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创业精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营养也不同,创业精神的内涵也就会发生变化。
(三)创业精神实例★ 案例 3-11
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脑软件公司的领导者。比尔·盖茨的事业和追求是从零开始的,他的第一个项目是给小型计算机设计一个基本语言(Basic 语言),并由此走向成功。
那个时代,「牛郎星」计算机仅有大约 4000 字节的内存,这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比尔·盖茨看准了这个方向,他努力的目标就是扩大计算机的内存空间,并让它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虽然比尔·盖茨还没有一台「牛郎星」计算机,但这并没有阻碍他的事业,他勇敢无畏地承担起了「英特尔」8008 微型处理器芯片的研发工作。他开始研究芯片使用手册,并编写了一套程序,这套程序居然使哈佛大学里的一台大型计算机能够模拟「牛郎星」计算机运行。
1968 年,比尔·盖茨着手编写「牛郎星」基本语言,他日夜不停地工作,疲惫至极时,就在书桌旁或地毯上打个盹。最后,他只花了五个星期就完成了 Basic 语言编写。1971 年,比尔·盖茨为湖畔中学编写程序。1972 年,比尔·盖茨卖掉了他的第一个电脑编程作品——一个时间表格系统,价格是 4200 美元。1973 年,比尔·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在学校,比尔·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MITS Altair 开发了 BASIC 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1975 年,比尔·盖茨和童年伙伴保罗·艾伦创建了微软公司,这时比尔·盖茨只有 19 岁。在他 24 岁的时候,比尔·盖茨做成了一笔大生意:为 IBM 公司设计便携式电脑机芯软件。
比尔·盖茨能创业成功得益于他对编程的浓厚兴趣,也得益于他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机会捕捉能力,正应了他那句话:创业一定要顺应历史潮流。当 IBM 公司的领导层对市场上出现的「苹果」电脑公司便携式电脑还在观望研究时,比尔·盖茨却发出了预言:「前途属于个人电脑,便携电脑的语言编程开发大有可为。」结果,全世界除了「苹果」公司,都采用了他的 MS—DOS 程序,1000 万套「Windows」程序很快被一扫而空。1993 年,比尔·盖茨成为美国的首富。
点评
比尔·盖茨的创业顺应了时代潮流的方向,他凭借自己的才能抓住了难得的机遇,最终成就了自己。比尔·盖茨坚信一个真理:成功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顺应时代潮流,他的理想与奋斗也要合乎社会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创业者的劳动成果才会对社会有贡献,这就是历史的规律。比尔·盖茨没有自己的「牛郎星」计算机,也没有见过「英特尔」8008 微型处理器的芯片,是什么让他克服重重困难,并最终取得成功呢?是他对自己能力的了解,是他的自信坚定了他的信念,于是他做到了。这对于那些渴望创业但又担心自己准备不足的人来说是个很好的启示。每个有志于创业的人,在时代赐予良机时,都不能犹豫、不能徘徊,而要勇敢地抓住机遇,并付出不懈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梦想成真。
三、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一)企业家的定义企业家是从事企业的组织、管理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人。企业家 entrepreneur 一词是从法语中借来的,其原意是指「冒险事业的经营者和组织者」。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不断在经济结构内部进行「革命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人。美国经济学家德鲁克也认为,企业家是革新者,是勇于承担风险、有目的地寻找革新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并把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机会的人。
国内外学者还从价值观、道德、伦理等方面对企业家进行研究,认为企业家不等同于普通创业者,也不等同于商人。普通创业者、商人只对利润有无限追求,但对企业家来说,追求利润只是谋求企业发展的一个推进因素,企业家的最高价值是对社会的发展承担必要责任以及对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二)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和内涵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
虽然多数学者都从创新、主动竞争、敢于冒风险这三个维度界定企业家精神,但也有学者从合作意识、济世精神、使命感等角度来研究企业家精神。他们认为,企业家精神应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范畴应被重新审视和扩大,仅有以创新为核心的资源获取能力并不充分,还应包含伦理维度的建构。这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创新、敢于冒风险、主动竞争是现代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构成部分;二是现代企业家精神还包括了合作精神、奉献精神、济世精神等方面。
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企业家精神进行理解和把握,如图 3-7 所示。

图 3-7 企业家精神的构成要素
第一,创新精神。企业家的灵魂是创新,与一般经营者相比,企业家更具有创新特征。一个成熟的企业家能够发现一般人没有发现的机会,能够运用一般人不能运用的资源,能够找到一般人无法想到的办法。
第二,冒险精神。一个企业家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有冒险精神。对一个企业和企业家来说,不敢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第三,创业精神。企业家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往往具有锐意进取、艰苦奋斗、敬业敬职、勤俭节约等创业精神。
第四,宽容精神。企业家要具有宽容心,愿意与他人合作和友好相处。
第五,奉献精神。企业家之所以能成为被人们推崇的对象,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对社会、企业、员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有很强的奉献精神。
(三)企业家精神实例★ 案例 3-12
「一把剪刀」剪出传奇
1934 年,曾宪梓出生于梅州一个贫苦家庭。他 4 岁时,父亲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靠挑担和租地耕种维持生活。对当时的生活,他用「苦」字形容。他说:「我们山区非常贫困,吃不饱、穿不暖。」
曾宪梓很喜欢读书,但 12 岁时却因家贫止步于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位开展土改的工作人员看曾宪梓爱读书,就把他送进了中学。在学校不仅一切免费,每月还有 3 元助学金。「这对我震撼挺大的,这种心灵的震撼,我永远都忘不了。」
这种心灵的震撼影响了曾宪梓一生的轨迹。
中学毕业后,曾宪梓进入中山大学生物系学习,1961 年毕业后,进入广东省农科院工作。
1963 年,为了处理父亲的遗产,曾宪梓辞去了广东省农科院的工作后前往泰国。理智的他并没有和叔父争夺遗产,而是卖掉了随身带去的一部相机租了间小房屋后,向叔父学习领带制作技术,并表示:「我愿像父亲那样,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1968 年,曾宪梓从泰国辗转香港,两手空空,处境艰难,却萌发了创业的决心。他用 6000 港元开始生产领带。他从低档领带做起,又向高档领带进军,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品牌。
1971 年,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成立。1972 年,曾宪梓在香港购入了 553 平方米的厂房,公司经营范围扩大到男士服装、服饰、皮具等领域。1984 年,曾宪梓在家乡梅州建起了占地 80000 平方米的金利来大厦。其间,曾宪梓积极进取,经常到欧洲国家交流学习,领略世界领带的新潮流,公司发展突飞猛进。短短数年间,凭着自己双手,曾宪梓就建立起了「领带王国」,更让人称颂的是他事业成功后,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却对慈善、公益事业多次慷慨解囊。
1989 年,曾宪梓投入 100 万美元,在梅县成立了「中国银利来有限公司」,但曾宪梓明确宣布,应当分配给他的那一部分利润,他分文不取,全部捐献给家乡梅县。曾宪梓先后捐巨资兴建了梅州市曾宪梓中学、梅县宪梓中学和丽群小学。他先后投入 2600 多万元,用于曾宪梓中学的建校及扩大教学规模和师资力量。
除了在家乡教育事业上竭尽所能以外,曾宪梓一直以来都怀着桑梓之情,投身家乡的其他公益事业,捐巨资用于医疗、道路、桥梁、绿化等各项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他对内地的教育、科技、医疗、体育等事业做出的捐赠总额超过了 10 亿元。
点评
「一个企业家的成功与否,物质财富只是表象,社会责任感才是衡量的标杆。」一个真正的企业家,需要有深厚的社会责任感,既需要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一份强烈的热情,又要对周围的人和事心存关爱。曾宪梓受人恩惠在前,回馈报答社会在后,他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他虽然对国家、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坚称自己只是个普通商人,以终生报效祖国为人生目标。有位企业家曾经说过:「做人要有良心,要知道反哺社会,不能光想着自己,你从社会获取财富,就应该把财富反过来再奉献给社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李斯特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10105
- 上一篇:创新创业者及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者
- 下一篇:创新创业者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阅读推荐
更多...- 发明、创造、创新与创业的区别与联系 2023-09-06
- 魔咒三:资产与负债 2024-07-06
- 公众号的「两个半」类型 2023-07-02
- 建立销售成功的关键: 营业推广与人员推销销售促进的艺术 2023-03-13
- 各种App免费流量的来源 2022-07-21
- 预期效应:增加惊喜,让客户为你的产品尖叫,不断提高您的销售技巧和业绩 2023-05-20
- 团队激励:激励销售团队的 29 个方法 2023-05-22
- 掌握销售话术,让客户愿意听、听得懂、下大单 2023-05-22
- 记住客户的名字,并能亲切地叫出来——销售技巧 2023-03-04
- 如何做好销售?CHAPTER二讲掌握主动权是成交的最短路径 2023-04-14
- 让老客户满意,新客户就会不请自到,轻松增加您的销售利润 2023-04-01
- 销售杀手的「大实话」「销售技巧」 2023-03-02
- 小程序对自媒体内容行业带来哪些的影响? 2023-07-11
- 表情比故事更动听「销售技巧」 2023-03-02
- 让业绩高速增长!你当然很可能凭借老款产品或者较高价格获胜 2023-03-14
- 我是如何管理多元化的业务 2024-02-12
- 微信公众平台操作方法和技巧 2023-07-09
- 移动互联网与微信营销,微信营销从微信公众平台开始 2023-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