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微信群>互联网推广>正文

人工智能是金融科技的未来,并购是文体企业的出口

原创
发布时间: 2023-09-11 09:09:42 热度: 234 作者: 李斯特 来源: 微信加 本文共 3031 字 阅读需要 11 分钟
■林涛(涛略投资创始人兼董事长)我在债权市场战斗了18年。从债权市场转战股权市场的原因有三:一是金融发展正在从债权性社会转向股权性社会。

■ 林涛(涛略投资创始人兼董事长)

我在债权市场战斗了 18 年。从债权市场转战股权市场的原因有三:一是金融发展正在从债权性社会转向股权性社会,股权投资也正在被更多人认识了解,债股联动在金融机构逐渐成为常态;二是「双创」成为上至国家层面下至普罗大众的全民共识,小微企业很难从债权市场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资本的力量可以帮助优秀创业者实现梦想;三是国民素质在不断提高,这也是契约精神的体现。

债权市场从业背景对于我做股权投资有帮助,也有掣肘。

好处是,项目中凡是涉及金融场景及资本运作方式的地方,我都能为项目方提供比较到位的意见。但做债权时间长了,会习惯性地将风险放在第一位。债权适用短板理论,一丝纰漏都会造成致命性风险;股权投资主要看长板,所谓瑕不掩瑜,有没有短板是 B 轮以后再考虑的事了。

但这事本身也不是完全不好,很多创业企业在 B 轮后止步,不能获得 C 轮融资,都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在早期就对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解决,后期经营的成功率也会更高。

我投互联网金融或金融科技项目,是基于我对未来中国金融市场的信心。首先,金融市场终将成为中国经济主体的支撑部分,它一定不会,也决不能出现问题。其次,技术的进步,正在推动整个金融业管理的高速发展。最后,产业场景已经转换。十年前中国还是制造业和农业大国,十年后已经变成服务和消费大国;十年前创业投资找不到合适的项目,十年后加工型企业和低成本制造企业要么转型继续活着,要么死去。

正规部队杀入互联网金融非银机构或将退出

金融离不开对实体企业服务的范畴,想有所创新,就离不开两个场景的突破。

一个是技术场景突破。区块链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区块链涉及的共识机制和加密算法均属于数学领域的概念,但它在金融领域里找到了场景。以前很多企业做灾备计划,需要建立多个数据中心来满足异地和灾备需求(假如将数据中心建在国外,价格更是不菲)。这些数据中心大多存在主从关系,当主中心出现问题,备用中心接替过程不但耗时较长,且易出问题,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区块链的介入,可以实现多中心化或去中心化,每个数据库都是中心,互为备份。

另一个是行业场景突破。中国的消费领域有四大场景:第一个是教育和培训;第二个是休闲旅游;第三个是内容消费品;第四个是大健康。未来五到十年,大健康将是金融领域的下一个机会,虽然现在还没有人专门去做。金融是一只嗅觉特别灵敏的猴子,当某个场景的客单价与受众达到一定规模,它一定马上就会攀附而上。

金融创新离不开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及特定行业政策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消费的场景和整体规模有限,消费金融就发展不起来。反观现在,哪个行业没和金融「沾亲带故」?

从 2013 年到现在,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虽然也遭遇过低谷,但总体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呈现出的是一条上升的曲线,因为互联网金融不再仅仅是非银机构的舞台,银行也在陆续进入。金融产品和普通商品无异,卖的是价格,拼的是质量。银行进来之后,非银机构会很快退出,因为前者的品牌公信力及风控能力都要比后者强很多,并且价格便宜是主因。

在风控水平相仿的前提下,更看重金融项目的获客能力

金融产品有个特点:客单价高的,天然适合线下场景,这些产品追求「非标」「定制化」和「高回报率」标准;客单价低的,天然适合线上场景,这些产品主打「分散」「高频」和「快速」标签。

这两个方向的项目,只要有好的产品、技术和团队,项目都在涛略资本的投资范围之内。

我一直以为,只有不好的产品,没有不好的金融模式。中国的债权众筹和股权众筹都是从美国学来的,债权众筹采用的 P2P 模式和股权众筹采用的合伙人模式从结构上来讲都没有问题,都是属于中介服务,只是有的企业把它做歪了,成了非法集资。

有些投资人比较在意金融项目的风控能力。风险有两类: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可控的风险有三种: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和经营风险。不可控的风险有两种:行业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在可控的三种风险中,道德风险是通过物理隔绝及对员工的教育和实时监督来实现的,操作风险可通过系统的集中化、标准化、流程化和规范化设定来解决,经营风险则通过对客户的判定及评估来完成。

金融机构把握不住风险,大抵有如下几点原因:首先是缺乏常识,其次是忽略了这三种风险,再次是没有考虑到违约成本。当然,还有一些是别有用心,比如说诈骗。

与风控能力相比,我更看重项目获客能力,因为我对于风控很熟悉,可以为缺乏风控能力的项目从贷前到贷后植入一套完整风控体系。而获客能力中最重要的是场景获客能力。即便是顺丰这样的巨头,在全国有两亿客户,但那些客户都是消费客户,并非金融客户。在商业场景缺乏的情况下,这两亿客户都属于潜在客户。

大众体育项目大多不具备上市能力,并购是出路

除了金融,我还关注文体产业。前者是专长,后者则属于兴趣。我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基本观点是:悲观中孕育乐观,乐观中充满谨慎。

体育分竞技和大众两类,竞技类体育属于万达和阿里巴巴那些巨无霸的舞台,我主要看大众体育。大众体育里有些项目比较小众,我们就把小众做深做透;有些项目具有普适性,我们就推动其平民化、娱乐化和公益化。

跑步这类赛事项目本身很难赚到钱,其盈利来源主要是报名费和赞助费,其次是通过推广教授正确的跑步方式赚钱,跑步装备和配套设施市场也很大。说白了,要想将大众体育产业化,不要想着从赛事中盈利,而是要从周边产品和小众产品赚钱。

对于单点产品企业来说,要想成长为行业内的独角兽企业难度太大,因为它们竞争不过产业内的传统巨头。诸如手环之类的过渡型工具也没有太大的投资价值,除非利用手环捕捉数据,然后利用数据为客户服务。

这些企业都不具备上市能力,但它们可以成为大企业的补充或是工具,换句话说,被并购是它们的主要出路,它们也具备技术并购或数据并购的价值。

团队如兄弟,创投似联姻

我判断项目核心创始人是否靠谱有几个标准。首先看第一印象,通过面对面交流判断其经历和性格;其次看能力,能力是基于其过往资源与经历来体现的;第三看家庭。

除了给核心创始人打分,我通常还会给核心团队打分,两者比例大概是 6:4。

团队成员间不是说互相补短板就行,首要考量的是同频与共振。团队是否在追求同一个目标?成员间的经历是否近似?只有教育背景、生活阅历、家庭背景匹配,成员间才能培养出近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创业团队成员之间是兄弟关系,投资者和创业团队之间则是夫妻关系。投资者和创业团队能否走在一起,就要看他们之间能否擦出火花,投资者的个性能否和创业者的个性产生共性。

林涛 涛略投资创始人兼董事长。团中央「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评委,央视财经频道《创业英雄汇》嘉宾。教育部「互联网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评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科技工作者双创总决赛评委,中关村 U30、清华经管加速器及多所高校创业导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李斯特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1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