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微信群>互联网推广>正文

摸读者口味:每日对「所有图文」进行跟踪分析

原创
发布时间: 2023-07-02 20:39:47 热度: 186 作者: 李斯特 来源: 微信加 本文共 1537 字 阅读需要 6 分钟
分析「昨日」什么内容受众最爱转发2013年7月1日前的微信的公众号后台是没有数据统计的,那时的订阅号运营者在日常的运营过程中,如同一个瞎子,不了解受众的需求。
分析「昨日」什么内容受众最爱转发

2013 年 7 月 1 日前的微信的公众号后台是没有数据统计的,那时的订阅号运营者在日常的运营过程中,如同一个瞎子,不了解受众的需求,不知道受众最爱看什么的内容。而在自己的订阅号有个明确定位的前提下,什么内容是受众最爱,这个要是不了解,你想把订阅号的粉丝量玩大,那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事倍功半的,特别在当下微信用户量相对平稳的背景下更是如此。而现在,微信订阅号后台每一天的「所有图文」,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天排在前面两篇文章的数据截图

比如「微刊」,每天都推送 8 个主题的内容,所以第二天(一般的订阅号早上八九点钟后前一天的数据才出来,而粉丝数多的号数据出来相对迟点)的每日「所有图文」数据上,都会有这些推送图文的送达人数、图文页阅读人数、原文页阅读人数、分享转发人数四个指标的统计数据。所以,每天编辑内容前,你去看哪一篇图文转发的人数最多,并通过多天的综合判断,就能形成一个大概什么内容最受读者喜欢的印象。就「微刊」来说,在刚开始运营的几天内,笔者是总结出「视觉」图片与「心灵鸡汤」的哲理小文很受读者的喜欢。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笔者在选材上主要往这方面去靠。笔者的订阅号后来的确也因此运营得风生水起。

当然,「所有图文」里,不只是前一日的最多 8 篇的图文数据,可以不断地点击「更多」,而找更长时间的更多图文数据。但对一个运营者来说,在订阅号相对稳定后,一般只看前一天的图文数据就够了,以便不断地改进自己的选稿侧重点。

有时,为了内容的「创新」或内容「实验」,编辑人员常会小范围地变一下当日的内容选材取向。这更需要在第二天的「所有图文」中,去验证自己的创新与实验是不是真能吸引受众。所以说分析昨日「所有图文」的数据,是一个微信订阅号编辑人员每天的必修课。

不断检验自己心中最好的「内容取向」

微信运营是一个过程,所以,运营者自己心目中最好的内容取向,也可能会在不断的检验中得到修正与改变。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应变的过程,一般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内才能基本把握住一个订阅号到底什么内容才最受定位的受众的喜欢。当然,这是建立在订阅号运营者天天都做「每日图文分析」这一功课条件下的,否则,需要不断应变的过程要更长一些。

以笔者运营的「微刊」为例,上面讲过,在开头的一段时间内,笔者发现,「视觉」图片、「心灵鸡汤」的哲理小文等很受读者的喜欢,所以在开头的十几二十天中,「微刊」推送这方面的内容较多,甚至还制作过两三次的「视觉盛筵」大餐专题,足可见「视觉」图片与「心灵鸡汤」的哲理小文很受读者的喜欢,这在笔者心中已形成定见。

其实,「视觉」图片内容的大量推送,也与笔者自己的个人兴趣有关。然而,作为一个文摘类的微信订阅号,摘的肯定是大众都喜欢的内容,所以笔者在后来的编辑中不断地去试错,去改变一些内容的取向。

于是,生活实用类的内容,被笔者试推送了几次,每一次的效果都出人意料。现在,只要是有生活实用类的内容,笔者是把它当作当日内容的重点来推送的,因为笔者在一天天的不断检验中已得到结论,再好的「鸡汤」或「视宴」都比不过「生活实用性的内容」。这包括用车知识、家庭菜谱、儿童教育精华等。看来,画再好的「热饼」去充饥,都难抵上一小羹的「隔夜凉菜」的实用主义的内容。

为什么一个订阅号的重点内容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因为一个定位好的微信号的内容取向,在定位的框框内可以改变,但它不是以订阅号运营者的意志为意志、喜好为喜好的,而是以受众的喜好为取向的。这个「取向」的最后确定,是建立在对自己原有的取向不断否定的基础上的,而其检验工具就是每日「所有图文」的数据。

生活实用类图文的数据:推送 7 天,每天还保持着 2500 人的阅读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李斯特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8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