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微信群>互联网推广>正文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

原创
发布时间: 2023-08-23 19:27:55 热度: 247 作者: 李斯特 来源: 微信加 本文共 4852 字 阅读需要 17 分钟
作为哲学范畴的「目标」,是指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借助于观念、理念、意识等中介形式,在行为活动之前预先设定的行为目的或结果。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其目标。

作为哲学范畴的「目标」,是指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借助于观念、理念、意识等中介形式,在行为活动之前预先设定的行为目的或结果。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其目标,即保持系统向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整体功能效应最佳。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标是教学活动在被教育者身上产生效果的预先估计和设定的结果,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人的问题,这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目标对于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教育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个体发展的双重功能,教育目标的设置也同样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和个性发展为依据。

在对创业教育目标进行分层次的时候,人们认为有一些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功利性的,而有一些是非功利性的。功利性创业教育指以个人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以快速培养企业家为目的的教育。与功利性创业教育相对应的是非功利性创业教育,其目标主要侧重对社会创业文化的创造和传承,提高创业者素质,使受教育者具有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

从发达国家和中国已经开展的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来看,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传承和创造创新创业文化、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

(一)传承和创造创新创业文化

传承和创造创新创业文化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大学传承和创造知识的终极目的是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是为了使人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谓传承和创造创新创业文化,说到底就是将历史上优秀的创新创业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文化的基本功能是育人,高校培养人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社会需要大学对人类社会遇到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学术探究,发挥理性思考的功效。大学的一切文化活动实际上都是针对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不断地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地探求真理的过程。大学文化的思想,无论是批判或拒绝,还是接收或超越,都要求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思考和研究,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科学的创新和发展,始终强调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文化创新成果是大学的主要文化资源,它以自身独特的创新手段影响着社会个体的成长、社会的发展和不同群体的文化融合,强调非功利性的教育目标。

(二)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

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第二个目标。这是一种建立在学科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基础上的素质教育。被教育者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精神层面上的熏陶和感染,个体的独特性、创造性和革命性得到自由发展,创业教育内容被内敛成受教育者自身的素养和品质,成为基于知识创造的行业精英和科技创业家。这种教育既满足了受教育者个体在现有组织和职业中创造价值的需要,又满足了受教育者在变革环境中不断变更工作的需要,使创业成为受教育者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这种教育的重点在于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强调非功利性的教育目标。

(三)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

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第三个目标。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具有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明新事物和开创新领域的能力或潜质的人才,同时又是具有经营和管理企业能力,能够创办企业的人才。这种创业教育可以狭义地理解成为开办企业而提供的教育和培训,为那些有创办企业潜质和意愿的人和已经自我雇佣的人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被教育者接受教育之后,能够获得开办和管理一个企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创业教育的重点在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项目孵化上,强调功利性的教育目标,注重被教育者的创业成功率。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系统建设的原则

在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内容上,主要从两个角度思考:创业教育究竟是注重短期效益还是注重长远发展?从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传承和创造创新创业文化、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这两个方面的教育目标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从教育的短期效益来看,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这个教育目标能满足人的个性发展和现实需求。

如果把传承和创造创新创业文化、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称为非功利性的教育目标,把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称为功利性的教育目标的话,那么可以这么理解,高校在设置教育目标的时候,功利性的教育目标是客观存在的,而这种存在也具有现实意义和合理性:通过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传授,提供创业能力和技能,使大学生快速成为高素质的自主创业人才,推动大学生勇敢地走上创业的道路,成为企业家,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不仅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可以为更多的就业人员提供工作岗位。反思国外和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历程,正是这种功利主义的追求,创业教育从一开始就紧密地与经济社会相结合,为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提供直接可用的人力资本。但这种功利性的目标并不是教育的本质价值取向,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创业教育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创业教育的创新文化传承和创造的功能、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培养学生具备与时代相适应的全面发展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仔细思考这三种教育目标,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教育的短期效益来看,功利性的目标能满足人的个性发展和现实需求;从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非功利性的目标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我国制定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中设定的教育目标就是侧重于非功利性的目标: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各高校应该按照分类施教的原则,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根据培养对象的差异定位,二是根据高校类型的差异定位。

(一)根据培养对象的差异定位

创业教育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教育,是发现和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教育。高等教育模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选择性入学门槛降低,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生本身的分化和差异性扩大,高等教育也就面临着个性化市场需求问题,要了解、分析、研究不同学生的需求。创业教育既要考虑让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得到协调全面的发展,又要尊重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个性;既要顾及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微观环境,又要将人作为资本放置到社会进步的宏观环境考虑。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的培养都是学生的内在潜质,每个学生不尽相同,所以创业教育的目标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潜质特征入手,鼓励主动性、基础性、内涵式的学习。人的多样性促成了创业教育目标多样性的特点,各高校可以根据受教育者共性和个性差异,设定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

从长远发展来看,非功利性的教育目标是适用的。高校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地推行普及性创业教育模式,传承和孕育创新创业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无论学生的专业背景如何,都想方设法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以优化知识结构为重点建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创业课程。高校还应该整合各种资源为全体学生提供公共选修或者公共必修类型的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高校要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如创业类型的讲座和座谈交流、创业设计大赛、创业实践或实习等,在校园内营造创业氛围和传播创业文化,让学生在参加活动、观摩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创业的点滴,从而激发创业意识和提高创业能力。

从短期发展来看,功利性的教育目标也是适用的。面向有创业潜质和条件的学生,高校应该专门营造良好的非常规人才生长的环境,为有创业热情和创业需求的学生创造成才条件。学校应开设系统的创业技能训练课程,提供创业项目个性化指导的服务和孵化平台;尊重受教育者的潜能和价值,有针对性地实施与普及性创业教育模式不一样的「精英式」教育,培养出直接能成功创造企业的创业型人才。

(二)根据高校类型的差异定位

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高等教育,高校类型和层次差异很大。这些高校大致可以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职业技能型大学四类,这四类大学的职责和使命是不同的。

按照办学水平和实力,可将中国 2000 多所高校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是国家级的重点大学,共 11 所;第二层除第一层包括的大学外,还包括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俗称「985 工程高校」,共 39 所;第三层除第一、第二层包括的大学外,还包括部分国内一流知名大学,俗称「211 工程高校」,共 113 所;第四层由除第一、第二、第三层之外的经国家批准能够授予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大学组成;第五层由其他的大学(包括本科和高职高专)组成。五个层次的高校中构成前三层的高校,即 113 所「211 工程高校」,主要是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综合实力较强,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主导地位;第四层的高校由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组成;第五层的高校由教学型和职业技能型大学组成,以普通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兼顾应用型科研。第四层和第五层的高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

虽然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了创业教育的基本教学要求,确保创业教育朝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但是在推进过程中,高校的类型和层次不同,教育培养目标存在很大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于大学自身的培养目标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研究型大学能够承担高水平的研究项目,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主要以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为主,也培养一定数量的本科生。研究型大学的职责是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探索、发展和生产知识,创新教育是研究型大学教育的核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研究型大学教育体系的关键。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应该侧重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研究人才为目标的非功利性教育,完成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教育并为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提供动力,培养科学研究的创新型人才。

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兼顾教学工作,以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为主,同时也培养部分博士研究生。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应当以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教育为核心,适当融入一些创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教学型大学以服务社会和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命,以教学工作为主体,兼顾应用科学的研究,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同时培养少量研究生。在培养目标上,教学型大学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营造创新文化的校园氛围。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之中,培养既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创业型应用人才。

职业技能型大学以开展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以服务社会、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职业技能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应该立足于职业教育的特色,依托专业实践基地加强创业实践训练,通过对学生单项技术的传授与训练,使学生能掌握一技之长,为社会培养最基本的创业与创业型人才。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是高校总体教育目标的子系统

每年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在总目标之下有不同逻辑层次的目标,其中创业教育目标应该是总体目标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具体化指标,创业教育目标与其他方面教育目标应该是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关系。确认高校内部整体教育目标与创业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这是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的基础和关键。

相对于高等教育其他传统的专业教育而言,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这种新的教育渗透了创业理论和创新精神,无论是传承和孕育创新创业文化、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还是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都与其他传统的专业教育有比较大的区别。高校需要构建协同合作的体制,使创业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协同共生,在高校内部顺畅运转,向有序化、稳定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最佳的教育整体功能效应。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李斯特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1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