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机会集中于产业链环形结构中
原创■ 李志民(资深医疗投资专家)
我于 1989 年医学硕士毕业,当了三个月大夫以后,下海做医药代表,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期的医药代表之一。我前期先后在外资、合资、国企及民企工作,后期大部分时间都在民企做上市公司总经理或首席执行官(CEO),先后供职过五家上市公司,在自己获得成长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
医疗产业端:药企图变
早期医药代表对中国医疗行业的最大贡献,是以学术推广的方式告知医生该如何用药以及用药治病的机理。医生可以用很多手段治疗疾病,而用药是最关键的手段之一,那时候医药代表的工作就是经常提着一个放满胶片的箱子到医院科室去做药品的学术讲解或演讲,开药品推广的科室会,条件好的科室可用带有色彩的幻灯片讲解。医生从医药代表和药厂那里掌握了用药知识,同时通过实践又提升了用药水平和治疗水平,患者确实很受益。后期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驱使和监管无法全力到位等诸多因素,使得整个医疗行业风气受人诟病。
随着两票制、医保控费等政策的陆续出台,用药环境和渠道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医疗器械厂商、试剂耗材厂商和药品厂商都在面临同样的困境,即不知道该如何去迎合整个医疗终端市场结构的调整。单纯依靠简单的营销手段或不敢公开化的暗箱操作,在短期内有效,但长期来看不可持续,必须要改变。各大厂商开始思考如何顺应行业趋势变化,以便继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厂商只有依靠领先的产品战略和建立学术领导地位,才可以获得持续发展。
具体来讲,针对药企的转变和提升,我主要有三个建议。第一个是药企要着重梳理自身的产品战略,围绕核心产品线展开,把疾病领域或疾病谱的特征和数据一并考虑。药企获取产品的手段靠迭代、购买、并购或研发等,使企业自身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第二个是巩固和提升企业核心产品的市场地位和学术地位,增强核心竞争力,占领用户心智。第三个是强调用户思维,企业要增强真诚有效的服务手段满足消费者需求。目前医疗器械、诊断试剂、基因检测等方面的公司也面临着很大的来自市场和政策上的挑战,市场竞争激烈,同时有些公司也存在着估值虚高,或者是概念好但可落地或可转化的东西还看不到的问题。此外,不同的投资者对同一标的认知差异又很大,这些都给目前如火如荼的医疗健康投资带来了较大的困惑和尴尬的境遇。
医疗端:国有医院改制不易
中国医疗服务端的整体架构还是以大的国有医院为主导,这是多年来中国国有体制中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体制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公信力,国有体制带来了老百姓对国有医院的信任和认可,使得所有好的资源都沉淀在国有医院里。虽然现在有一些民营医院也很有名,他们给专家大夫开出的薪水也很高,但中国最大牌的专家大夫还是不会轻易选择去民营医院,因为他们知道,主要的医疗资源和消费者还是集中在大型国有医院里。以北京为例,北京拥有中国最牛的医院:协和医院、阜外医院、积水潭医院、同仁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费者对这些医院的信赖程度是难以撼动的,所以这些医院一直生存发展得很好。
现在医院的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政策上国有医院允许民营医院等多种经营成分进入,但我们发现,事实上国有医院改制不易,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无论怎样,民营资本如果要收购国有医院,一定要符合制度上的程序和要求,否则很可能留有隐患。这类收购一旦确定可行,则民营资本应以全力以赴、速战速决为宜。
目前,国内大型央企体系下(如煤炭系统、冶金系统等)原有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多家医院也释放出一些机会,欢迎民企对其旗下医院参股乃至控股,给民营资本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标的。还有一些二三线乃至四线城市,它们都面临老医院过于陈旧、需要迁址扩建的问题,这就给民营资本的进入创造了条件。老医院可以被托管,民营资本在新址医院可取得控股地位,这对民营资本借力(品牌力、当地影响力及公信力)运营大有益处,事半功倍。老百姓只关注老医院的品牌还在不在,并不太关心这家医院的股权交易。
医院发展三板斧:品牌 + 团队 + 激励机制
民营医院排名前十位中,大部分的医院运营管理确实做得好,他们真的是把医院当作企业去运营。
我在企业收购医院时发现一个规律:医院的技术团队(包括专家团队)和运营团队应该是两套人马,同时配备这两个团队,才能把医院做好。如果指望仅凭很优秀的技术(专家)团队就能把医院做好,往往会出现不及预期的结果,至少成功率不高。国内有家民营医院,几乎所有相关科室都聘请了当地甚至全国最强的医疗学术带头人,如此强大的专家团队资源聚集在这家医院,但其实际经营结果实在是差强人意或与预期相去甚远。从某种意义(如企业运营的角度)上来说,运营团队似乎比技术团队更重要。
运营团队能做什么?举个例子,比如在普外科专门做阑尾手术,假如这类手术一共有 ABC 三种方式,我们把这三种方式分别看作三种「产品」,然后去查阅这个城市中一共有多少人,每年要做多少台阑尾炎手术,这三种方式在这些手术中的比例分别是多少,测算出每种方式的成本和毛利分别是多少。测试完之后,我们就会知道 ABC 三种方式中哪种方式最优。所谓「最优」,就是指其疗效好、时间短、成本低、效益高,就此开展营销,增加「最优产品」数量及比重,这就能带来更多的效益,然后再去考虑如何在各个科室之间合理分配这种效益。这就是运营管理的思路,它和医疗技术本身没有关系。如果医院都能通过发展重点科室,然后对业务进行产品化管理,民营资本不但对医院运营会有信心,对运营结果也会心中有数。
医院要想发展好,有三个要素不可或缺。
第一,医院要有很明确的品牌。已知的市场认可的医院品牌代表的是消费者在医疗资源方面的认知度。如公立医院的品牌就有强大的患者黏性,如协和医院、阜外医院,这样的牌子就是一种无形价值。
第二,医院要有团队,包括运营团队和专家技术团队。
第三,医院要有较好的激励机制,将机制转暗为明,与收益挂钩,做到统筹兼顾。
有了品牌、团队和激励机制这些基础性东西,民营资本收购和运营医院时就会更加心中有数,然后可以再去考虑重点科室和特色等要素。当然,医院供应链的管理也是大有学问的,至于以什么样的投资策略进入,以何种手段和眼光看待标的,以什么方法来估值,以何种渠道和途径搜索标的资源,每家投资机构和投资者都有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另外,投资方的投资定位、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退出和收益,是自己搭建上市通道还是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抑或是卖给更大的投资方,相信各家均有自己的策略和招数。总之医院投资与并购的路程充满着艰辛、沟坎和迷茫,也充满着诱惑、机遇和希望,而且勤劳的践行者们似乎大多时间内也确实感觉到比较烧脑和无奈。
医药产业是互联网趋势中的孤岛
互联网在医药产业中的渗透程度非常低,甚至处于摸索或被拒绝的状态。原因在于医药产业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产业,它与生命体、人类健康有着密切联系,以专业技术为核心,医疗技术的保密性、病人的隐私、医院的利益链条都在驱动着医院拒绝互联网化。几乎所有医院都在某种程度上阻止信息化对接,所以目前被广泛关注的、有着去中心化特点的区块链技术,在未来很有可能会受到医疗产业的排斥,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即有新的第三方跳出来从技术上解决上述隐私等相关问题,从而实现互联。
阿里健康曾经尝试打破现有医疗格局,我当时的看法是,如果是在制药领域,它有可能实现这个想法,但是在医疗领域,这个想法难以实现。后来阿里健康在医疗领域做了很多项目,但都没有取得成功,也斥巨资在实体药店方面做过一些文章,结果拿到的大数据也十分不理想、结果不尽如人意。这个领域其实很难完全站在 IT 角度来整合。好在阿里健康有足够的资金优势,可以在医疗领域不断尝试,倘若尝试十次,失败九次,第十次也可能会成功。
医疗投资要利用新技术实现服务升级
医疗健康行业的产业链是一个环形结构,大体由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五部分组成。想要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首先就要观察环形结构中每个部分都有哪些新技术,然后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改善现有医疗服务质量、实现服务升级。
服务升级绝对离不开技术升级。未来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离不开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包含药品、技术、人才、服务,这些都是进步方向与投资重点,药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未来,传统化药品走势会不如从前,特别是由于传统抗生素(化药占比较大)过去的滥用而留下的问题,导致现在国家对抗生素的使用已经有了明确的指导和限制。治病应该遵循的原则是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这才是未来医疗发展的正确方向。
服务升级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从微观角度来看,疾病被医治好了,患者的满意度就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也就得到了提升,这种结果需要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等领域的技术支撑。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家每年在医疗领域支出上万亿元,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这一数字还将继续递增。所以要尽量做好预防工作,让医院脱离不堪重负的现状,保证亚健康人群不发病或者延迟发病,甚至免遭病痛的烦扰,同时也能减少国家财政支出。
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五大领域皆有投资机会
医疗产业链中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五大领域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在康复领域,与西方国家相比,目前中国没有完备的康复治疗技术,心肺系统、神经系统、骨科系统、妇科系统都需要康复治疗,而且需求量很大,涉及的先进技术、设备、方法有很多。现在中国建立了康复协会,开始跟发达国家接触,不断完善我国的康复技术,所以这一方面在未来有很大市场与机遇。
在治疗领域中,我个人比较看好人工智能治疗技术以及手术机器人。在未来,医院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依托大量的病例数据不断演变算法,进行简单的诊断工作。目前 IBM 投资的机器人诊断技术,能够利用大数据进行精确诊断,在个别领域,一分钟就能诊断十位病人,准确率可以达到 99%,而医生们平均每十分钟只能诊断两到三个病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给医疗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成长机会,这种机会也是我们的投资机会。国内有家公司已经发明出了可以进行脑科手术的机器人,天坛医院的一些脑科专家非常看好这项技术,对于那些以前不能进行脑科手术的二级医院来说,将来技术成熟以后,就可以通过利用手术机器人与接受更高等级医院远程指导的方式向病人提供更多服务。
此外,在癌症治疗方面,我认为生物治疗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自体免疫细胞治疗在未来会获得发展。对于很多癌症病人来说,个人认为化疗不是最好的办法,化疗只会让病人遭受更多的痛苦。目前靶向治疗药物势头较盛。新的探索方法是免疫细胞治疗,特别是自体免疫细胞治疗,也有些实体瘤采取质子治疗的方式。我见过两个癌症晚期的病人,当时医院诊断其寿命已不足半年,后来这两个人没有进行化疗,而是采用了自体免疫细胞治疗,到 2018 年为止已经活了两年了。这种方式在未来可能会大大改善人类的生存质量,属于目前处在前沿并且非常重要的技术,正在进行积极探索和推进研发。
在筛查和诊断方面,现在基因检测备受关注,但检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面对检测结果应该有干预措施。比如给某个人做基因检测,测得他患某种癌症的概率比较高,接下来应该如何解释和预防呢?如果没有后续的有效干预措施,基因检测只能徒增受测者的恐惧感和心理障碍,没有太大的价值。所以解读检测数据、干预疾病发生、提供预防保健措施非常重要,这是疾病预防领域中会取得发展的部分。检测和预防应当结合起来,单纯的检测没有意义,单纯的预防也很难赚到钱。因为很多人的思想都很有意思,没有病的时候不会把预防疾病当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坚持一种「能扛就扛」的心态,只有真的生病了之后才会觉得自己应该锻炼身体、应该注意预防,这是人性使然。
李志民 资深医疗投资专家。西安医科大学医学硕士,美国华盛顿大学 MBA 硕士。曾担任中大香港集团中国首席代表以及浙江康恩贝制药、奇正藏药、上海复星万邦生物制药、步长制药等五家上市公司总经理或 CEO。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李斯特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10212
阅读推荐
更多...- 挖掘潜在客户和吸引粉丝的途径与方法,经验总结 2023-07-08
- 【成功案例2】奇瑞汽车「感恩四百万,新春聚划算」抽奖活动 2023-07-09
- 我为什么看好民生银行的投资? 2024-02-12
- 让业绩高速增长!扩大自己的熟人圈子 2023-04-01
- 案例讨论2年逃离4万人,为什么硅谷留不住创业者 2024-02-12
- .好运升级,成功就是搞定人,100%保证:这些技巧让您的销售业绩翻倍 2023-04-01
- 销售技巧与法则提问再陈述 2023-03-04
- [评估你是否创业]成家、立业、生子,如何排序 2023-07-16
- 阿里、腾讯 亿美金抢股,小红书凭什么被巨头「团宠」 2022-06-27
- 「互联网+」销售实例奥迪的「网络实境排位赛」 2022-07-27
- 创业团队的组建和激励机制 2023-08-23
- 优化选择和获取视频内容之模仿——按模板走,省心高效 2023-10-22
- 团队搭建:从无到有,组建战无不胜的销售冠军团队 2023-05-22
- 微信朋友圈运营策略,利用朋友圈打造个人品牌的两大要点 2023-07-03
- 未来的竞争是共识的竞争 2023-09-11
- 品牌:印象的背后是信念(心理投射) 2022-07-16
- 参照系基本框架介绍--实现业绩的突破 2023-03-14
- 「抖商经验」抖音广告的变现方式 2023-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