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微信群>微商推广>正文

朋友圈:微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交功能

原创
发布时间: 2024-02-08 12:01:15 热度: 297 作者: 李斯特 来源: 微信加 本文共 2314 字 阅读需要 8 分钟
继「摇一摇」、「身边的人」之后,「朋友圈」是微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交功能。

继「摇一摇」、「身边的人」之后,「朋友圈」是微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交功能,它对于微信这个产品的意义如何呢?

朋友圈的核心内容

方式:可以将手机应用、PC 客户端、网站中的精彩内容快速分享到朋友圈中,支持网页链接方式打开。

实质:模仿国外产品 Path,属于私密社交。

优点:交流比较封闭,口碑营销会更加具备效果。

不足:开展营销活动比较困难。

适用产品:口碑类产品,或者私密性小产品。

内容的核心为什么是照片,而非状态、微博、博客、网页分享等?

从照片被发明出来后,我们的生活中就逐渐出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人们喜欢把自己的照片分享给朋友。在智能手机普及前,我们只能面对面地分享,从纸质照片到数码照片。在当时,看一个人的手机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去翻看他的照片,可以说,针对照片的社交早已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微信把这个场景复制到了手机中,它虽然不是第一家,但它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晰。在移动社交中,我们没有必要去费劲地更新状态、说点什么话或者写个博客什么的,这是件很傻的事情;而用手机分享照片,配一点文字说明,是很简单的事情,而且充满了无穷的乐趣。随着信息膨胀,读图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照片和地理位置一样是手机的固有属性,每个人的手机中都会有大量照片。「朋友圈」是微信 4.0 版本的主打功能,是微信在熟人互动上的延伸。而「朋友圈」中分享的主要内容是个人相册。最开始看到「朋友圈」这 3 个字时,会觉得它是腾讯社区的延伸,如果仅是这样,那么这个功能也就没有什么意思和想象空间了。但当微信聚焦到照片时,「朋友圈」就有了巨大的能量。照片的上传和分享是手机上关于移动社交的最简单的操作,只要能让用户把他的照片从照片库拿到你的应用中,可以说你就成功了一半。大篇幅的文字无论是书写还是阅读,都不适合手机,仅仅围绕照片本身展开的移动社交才是有巨大能量的,而「朋友圈」的使用量也恰好说明了这点。

为什么是「朋友圈」?

4.0 版本作为一个大更新版本,为什么要在这个版本中加入「朋友圈」功能呢?

在这场战争的初期,微信通过「附近的人」功能打败了米聊等同类产品,用户开始大规模转移到微信平台,熟人间的黏滞性也保证了微信本身的用户基本粘度。随后又更新了「摇一摇」、「漂流瓶」,但仅凭这些,微信很难把这个优势保持住,因为在这个时候用户更换软件的成本依然很低,如果米聊或者 KIk 也有同样的功能,并且推出了更好的功能,那么用户就会像当时离开米聊来到微信一样离开微信。

「朋友圈」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随着用户对「朋友圈」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内容,包括用户自己更新的和在别人相册留下的。这些内容会提高用户的更换成本,随着内容和联系人越来越多,这个雪球越滚越大,结果就会像我们现在想更换 QQ 号一样难以实现。「朋友圈」不是一个很被关注的功能,但这个功能却巩固了微信的霸主地位。

用户为什么愿意上传照片?

手机应用千千万万,怎么才能让用户把照片上传到你的应用里?

我们准备加一个人为好友时,会看他的基本资料,而如果他有照片,也一定会去看他的照片。仔细留意就会发现,我们经常去查看某人的个人相册,这是种动力,起源于害怕孤独、好奇心、分享快乐等。也就是说,用户是喜欢去看别人的相册的。有看的需求,就需要内容的生产,如何让用户上传自己的照片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前文说过用户有分享照片的习惯,这种习惯从纸质照片时代一直延续至今。「朋友圈」刚好就是这么一个舞台,它提供给了用户一个展示和分享自己生活的地方。虽然这仅仅是一个二级功能,但却很轻易地撬动了人们的这个习惯。因为有「朋友圈」,我们想分享,所以我们更新自己的个人相册,朋友们就会来看我们的相册,而相册又让在「详细资料」后面的内容更加活灵活现,让更多的朋友愿意来交流,一个完美的闭环就形成了。

当然,不得不说个人相册主页那一个大大的相机图标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圈子」的价值

「朋友圈」,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这个「圈」字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

谷歌最开始推出 Google+ 的时候有一个功能很亮——圈子功能。这个功能的特点是,你可以为自己的朋友分圈子,如家庭圈子、工作圈子、朋友圈子等。你自己的每个更新都可以决定在哪个圈子发布,这样就只有你发布圈子中的朋友能看见,他人是看不见的。这是一个很有需求的功能,但 Google+ 却没有做好,因为这个功能很麻烦,作为用户,你必须思考哪个人是哪个圈子的,而且如果某天他可能不再适合这个圈子,我还得把他拿出来,所以这个功能只是看起来很美而已。

我们再返回来说微信的「朋友圈」。微信在这里借鉴了 Google+ 的圈子功能,但做了改进:Google+ 是在人们分享前区分圈子,而「朋友圈」则是在分享完后区分圈子。首先,你发布的照片你所有的朋友都能看见,甚至陌生人也能看到。之后,你可以单独操作某个人不让他看见,或者批量不让某几个人看到(设置、隐私中操作),就是把某几个人踢出你的朋友圈。这里是「圈」的一个表现。另外,你的朋友可以评论或者赞你的照片,但是只有你和评论你照片的朋友共同的好友能看到他的评论。也就是说,你去看朋友的照片,绝对不会看到一个你不认识的人的评论,你只会看到熟人的评论,并且和他们玩接楼游戏。这完全符合熟人社区的设计,也就是圈子的概念。

随着微信 4.3 引入公众账号平台、摇一摇传网页,微信已经开始从一个沟通工具慢慢地转化为一个移动平台。「朋友圈」也有了新的功能——分享网页。看一个产品的演变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也许微信会开放把某个账号分享到「朋友圈」的功能,也许某天「朋友圈」会成为一个单独的应用,谁也不知道,但这正是互联网的美妙之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李斯特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