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微信群>互联网推广>正文

张一鸣:意料之外的创业之路

原创
发布时间: 2024-02-12 08:25:13 热度: 275 作者: 李斯特 来源: 微信加 本文共 3032 字 阅读需要 11 分钟
张一鸣:意料之外的创业之路案例材料在中国,提到成功的商业领袖,很多人会想到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雷军、刘强东等。这些国内最知名的互联网大佬。
张一鸣:意料之外的创业之路 案例材料

在中国,提到成功的商业领袖,很多人会想到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雷军、刘强东等。这些国内最知名的互联网大佬,基本上都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相比之下,张一鸣显得太年轻了,这个 1983 年出生的年轻人,至今也不过才 35 岁。

张一鸣虽然年龄小,但是野心可从来都不小。在今日头条之前,张一鸣就已经有过好几次创业经历。2005 年,刚从南开大学毕业的时候,张一鸣就拒绝了很多我们觉得不错的职位,选择到一家不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做负责爬虫程序的普通工程师。这家公司的名字叫酷讯,作为公司里的第一个程序员,张一鸣在一年的时间内做到了掌管几十人技术团队的部门主管,并且在 2006 年为酷讯研发出了国内第一个全旅游搜索引擎。在 2008 年,张一鸣加入饭否,2009 年,张一鸣创办垂直房产搜索引擎「九九房」,并在六个月的时间内推出 5 款租房移动应用,在两年内拿下 150 万用户,成为当时的房产类应用软件第一名。

2012 年 3 月,张一鸣创办字节跳动,也就是今日头条的母公司。当时的互联网巨头没有一个看得上内容平台,只有张一鸣瞄准了这一个场。但是作为一个内容平台的创业者,张一鸣当时的一百多个员工里面没有一个是做内容的,全是技术人员,就连一个总编辑都没有。张一鸣的想法很简单,我们不生产内容,而是做内容的搬运工,并且还要通过算法和大数据,让每一个用户看见的内容都不一样。而这,就是今日头条日后赖以生存的个性化推荐的雏形。

2012 年 8 月,今日头条 App 横空出世,那时候的门户网站才开始布局移动端应用,而今日头条凭借着超强的执行力和自己的一套独特算法,快速地占领了很大一部分市场。

张一鸣创办的今日头条没有编辑团队,不对内容进行人工干预,全靠算法学习进行个性化的机器推荐;也不进行内容的生产加工,只做内容分发渠道。今日头条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就在于机器分发,基于大数据和算法进行个性化推荐,它不仅是一个新闻客户端,还是信息分发平台,是一家具有媒体属性的科技公司。这家公司现在的团队有 300 多人,其中有 50% 负责技术和后台运营。他们中 90% 都有过在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的工作经验,有一半是张一鸣曾经的同事。

今日头条是一款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系统首先会采集海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数据挖掘,智能分析出每时每刻最热门最值得用户关注的资讯;其次,推荐引擎会根据用户以前获取信息的情况,建立起个人用户模型,两者结合,就可以智能地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信息,有人将此形象地比喻为一千个人眼前会有一千个今日头条。截至 2017 年 1 月,今日头条已拥有 7 亿用户,其中日活跃用户高达 7800 万户,如图 13-4 所示。

图 13-4 今日头条用户现状

据华尔街日报 2018 年 8 月 8 日报道,今日头条母公司字节跳动目前正在启动新一轮融资,融资规模约 30 亿美元,本轮融资完成之后,其估值或达 750 亿美元。

到 2018 年 8 月,距离张一鸣创立字节跳动公司正好六年,在这六年的时间里,字节跳动公司高速发展,已从一家初创公司发展为国内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最令人瞩目的公司之一。目前字节跳动公司的产品矩阵包含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悟空问答、懂车帝、TopBuzz、Musical.ly 和 Faceu 等。2018 年 10 月,创始人张一鸣以 650 亿元人民币财富居 2018 年胡润百富榜第 26 位,跻身顶级财富排行榜前列。

案例分析与点评

张一鸣在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创业之路时,认为自己收获了三件事:耐心、知识和伙伴。

第一,耐心。有耐心,能独处,并基于长期思考做判断,而且不为短期因素所干扰,耐心地等待自己设想和努力的事情逐步发生,这对创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张一鸣毕业后参与创立了「酷讯」「饭否」「九九房」,到现在的「今日头条」,每一段创业经历,都挺寂寞的,尤其在苦闷纠结的时候。这时,大学时代磨炼出来的耐心发挥了作用。

张一鸣觉得,有些心智,确实需要在比较安静的环境里才能培养,比如踏踏实实做事,做事情不讲捷径,尽可能基于长期来做思考。

大概 2013 年年初,张一鸣收到了极具诱惑的投资 offer,如比风险投资更高的估值,上亿的捆绑安装渠道,几千万网站独立访客的 Web 流量等。接受 offer,可以使企业在半年内业务增速快几倍,但是,经过冷静思考之后,张一鸣认为过早接受投资,对公司长远发展并不是件好事情,于是拒绝了这个 offer。这个决策为「今日头条」日后成长为独立的、平台级的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知识。在南开大学的大学生活,给了张一鸣人生中一段最安静的阅读时光。不论是幽静的校本部老图书馆、温馨的泰达学院图书馆,还是高大上的泰达开发区图书馆,都留下过张一鸣潜心读书的身影。他用别人打游戏、打牌的时间,阅读了各种各样的书,或者说乱七八糟的书,包括各个专业的书,人物传记和各种境内外的报刊杂志。

大量的阅读,丰富的知识储备,使得张一鸣具有不同寻常的敏锐洞察力和商业嗅觉。2011 年,张一鸣观察到一个现象,地铁上读报的人、卖报的人越来越少,年初还有,年底几乎没有了。同时,2011 年是智能手机出货量的高峰,是 2008 年、2009 年、2010 年 3 年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总和。张一鸣想,这是信息传播介质的变革,手机很可能会取代纸媒成为信息传播最主要的载体。又因为人和手机的对应关系,手机随身携带,个性化推荐的需求一定会增加,于是他创办了「今日头条」。「今日头条」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的推荐引擎,连接信息和人的工具。就像扎克伯格创办脸书连接了人和人,特拉维斯创办优步连接了人和车,「今日头条」是让信息和人更广泛和高效率地匹配。

创办「今日头条」的时候,业内至少有 5 家公司从事移动资讯客户端的业务,看起来一片红海,但是因为对于信息分发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机器学习的研究更深入,用完全不同的技术方式代替人工的方式,目前,在移动端上,「今日头条」的用户规模已经是几家门户网站的总和了,可以说当之无愧地超越了前一代。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张一鸣在南开大学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同伴。作为一个不怎么参与集体活动的「理工男」,怎么保持社交呢?主要靠修计算机和编程建网站。后来,同学聚会,打招呼的方式基本是:嗨,你的计算机还是我装的。

当年计算机整机还不普及,于是他常年混迹天津的硅谷——鞍山西道,帮大伙挑配件。提及这段,还有个颇为心动的经历。他装过的计算机有几十台,当然大部分是女同学……他不但要帮忙装计算机还要经常保修。没错,就像你们想象的那样,修计算机为他带来了人生重大的收获——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太太。

另一个收获是,在校园里,他接了不少外包的项目。因为这门手艺加上兼职,大四的时候,他每月能有超过两三千元的收入,在当时,绝对是土豪。那时候,和同学一起泡实验室,熬到半夜一两点,会请大家集体去吃烤串。记忆是会延续的,当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当时和他吃烧烤的人很多是对编程感兴趣,而且志趣相投的同学朋友。这些朋友有和他同级的,是微电子专业的,软件工程专业的,还有师兄师弟,他们后来也相继加入他创办的公司,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和创业伙伴。

离开校园十多年,张一鸣越来越发现:应该相信,所有的经历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联系起来,而自己会受益于这些经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李斯特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1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