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建的大学生创业园
原创一、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基地存在的不足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业教育在推动科技创新和服务就业等方面逐步显现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的形势下,国内高校都以各种方式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但是,从总体上看,创业教育的发展和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资源整合度不高,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学校、地方政府和企业自成体系,联动机制难以形成,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难以走向市场,地方政府出台的系列扶持政策难以落地,企业参与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不高,对创业教育的合力不够。
(二)创业教育的系统性不强,形式单一
许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停留在创业竞赛、创业讲座和选修课的开设上,围绕学生将来进入某一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而实施的系统性创业教育局面难以形成。
(三)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模糊,驱动力不强
有些高校把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当成企业家的速成教育,有的当成就业教育,有的当成第二课堂的辅助教育,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驱动力不强。
因此,应把校园创业工作前移,成立一个新的依托高校招生就业优势的职能部门,使得高校毕业生不出校门,也能享受到「一站式」大厅的就业服务,实现「一站式」服务从坐等式到上门式,从柜台到前台,从大门到校门,从城区到郊区,从「请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把毕业生的就业诉求转化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政策落实和初期创业场所的新平台变得日益迫切。
二、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建的大学生创业园
(一)建成了广西首个服务大学生创业的枢纽型平台——大学生创业园
课题组积极推动学校主动寻求校外资源支持,联合桂林市高新区人民政府、东莞百分百集团公司共同出资建成了广西区首个服务大学生创业的大学生创业园;围绕创业园建设,设计和完善了学校、政府、企业的联动机制,使大学生创业园成为三方合力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枢纽型平台。
(二)夯实了创业人才培养的两个「抓手」——「课程化培养」和「园区式培育」
在大学生创业园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整合和优化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逐步夯实了「课程化培养」和「园区式培育」相融合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两个「抓手」。
1.遵循教育规律,瞄准培养目标,不断优化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是依托花江论坛、卓越讲坛、创业赛事等广泛开展创业实践体验活动,营造创业氛围,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创业兴趣。二是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任选课和人文素质任选课等基础上,结合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优化课程方案,建立了涵盖「KAB 创业教育基础」「创办你的企业(SYB)」「会计学」「创新思维」「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市场营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 30 余门课程在内的创业教育课程群,实行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学分互认机制。同时,在创业园积极发挥企业资源优势,配置与企业管理运营、创业技能技术、创业案例、国家政策法规等相关的公共服务课程,学生可通过个体培养需求定制「企业管理」等课程,形成对校内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提升了创业教育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实现了校内外教学互动。
2.以项目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分层建设创业人才培养的园区式平台
围绕「院系打基础、基地育团队、竞赛促能力、园区孵项目」的思路,在校内建设了校院两级 19 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创业园进行实训对接,形成园区式系统实践训练平台,配套了基于学生创业团队的竞争型、分层次培养的协调工作机制。学生以项目为中心,通过团队化的组织形式,通过选拔竞争进入不同层级的创业基地接受课程培养和实践训练,最终成熟的项目在创业园转化,成熟的团队在创业园孵化企业酝酿。
通过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两个层次平台的运行,在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学生中开展团体性融合创业实践教育,使「课程化培养」和「园区式培育」成为创业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支撑。
(三)形成了「大学校区、创业园区、公共社区」三方融合性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稳固格局
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提升了学校、政府和企业参与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实现了学校、政府和企业围绕高校创业人才培养在政策、机制和资源等方面的科学衔接,有效地形成了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合力。学校、政府和企业三方融合性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稳固格局已然形成。
在学校、政府和企业三方依托创业园融合性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直接执行者,发挥自身在课程体系设计、师资力量组织、成才规律研判、创业能力训练等方面的优势,使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基础创新的实践能力。政府则积极发挥自身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导作用,在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创业事务办理、资金支持配套、产业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与输出、项目孵化转化等方面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和政策帮扶。对人才和技术产品的强烈需求,让企业参与创业园模式下的创业教育活动变得积极主动。企业的积极参与,一方面使学生创业项目的市场转化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其在为学生提供创业实习岗位的同时,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更有可能留住来创业见习的卓越工程师,收获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人才与技术。
高校与大学生创业园共同实施创业教育,较好地实现了高校学生从个人到社会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与成长;较好地实现了高校学生从项目研究到产品服务的创业者和青年企业家的培养与造就。
(四)形成了「三区联动」良性互动格局
大学校区是「三区联动」的龙头,作为当地创新创业人才的供应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为创业园区提供创新人才、项目和手段,为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创业园区是学校与社会联动的桥梁、融合的起点,是大学师生和城区市民创新创业的场所;社区是大学和创业园区发展的基础保障,不仅为校区和园区提供公共服务,也为创新创业人才创造了一个适宜居住、休闲、交流的环境,更为创新创业人才发挥才智提供了关怀现实、服务社会的空间和场所。
「三区联动」是推进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发展的战略工具和措施,主要目标在于形成一个高效的「校—园—政」一体化的协同创业网络体系;重心在于构建区域创业主体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必然要探索形成一个区域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达成三方的「利益相关者」角色确认;其难点在于形成区域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初期,地方政府无疑起着协调各方利益、推进「三区联动」的主导作用,长期来看,大学、企业、社区组织之间的联动是基于一种共同的区域文化,或者是一种乐于合作、共享收益的创新生态圈,它的形成不仅基于政府的引导,而且更多地来自一种当地的社会文化因素,是一种自发性的创业生态联动,而只有这种联动才是持久的。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由创新极(校区)、增长极(园区)两极驱动,政府政策支持和社会保障系统支撑(社区)的完整区域创新系统,它们相互融合、联动发展,是当代区域发展的重要模式。近年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和桂林市七星区一起积极探索和推进「三区联动」;以区域深厚的科教、人文、生态资源的集聚与共享为依托,以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为抓手,推动知识经济密集区和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形成知识与经济互动,文化与产业相融,创新与创业涌动的氛围和环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李斯特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10049
阅读推荐
更多...- 手机媒体时代与微商 2023-07-13
- 高绩效销售的习惯 2023-03-04
- 把自己当创业公司 2023-07-14
- 用互动征服客户的心 2023-07-13
- 如何让更多顾客持续复购,做好这 6 件事,轻松赢得顾客的心 2023-05-22
- 如何对整体项目进行有效拆分? 2022-07-28
- 南朋友:为人类健康奉献一点绵薄之力的纯真情怀 2022-07-16
- 汤姆·霍普金斯:人人都是你的客户 2023-03-24
- 掌握催款技巧,解决回款难题——销售技巧 2023-03-04
- 学会识别这 5 种成交信号,让你精准把握成交机会,顺利拿下订单! 2023-05-22
- 微信营销:企业与消费者互动的新机遇与挑战 2024-01-20
- 案例讨论李响:瑞杰珑云夹让近视者「看清」光明世界 2024-02-12
- 搜索引擎竞价推广的排名原理是什么? 2022-07-01
- 嘴上功夫——销售要炼金口才,提升销售业绩 2023-03-13
- 微信上的创业机会及赚钱途径,微信创业的6大误区 2023-07-09
- 巧妙「套话」,挖掘需求点让其成为你的准客户,客户业绩增长了100% 2023-04-01
- 移动互联网营销要改变传播思维吗? 2022-07-25
- 客户表示「产品不好」怎么办——销售技巧 2023-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