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微信群>互联网推广>正文

业绩增长的规律,你知道吗?提高销售技巧

原创
发布时间: 2023-05-19 16:03:22 热度: 219 作者: 谭淼 来源: 微信加 本文共 3011 字 阅读需要 11 分钟
这一课到现在为止,我们讨论的是如何设计期望的结果,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购买之后的状态,如何找到理想的客户和大客户,如何分析客户的数量与结构。

这一课到现在为止,我们讨论的是如何设计期望的结果,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购买之后的状态,如何找到理想的客户和大客户,如何分析客户的数量与结构,以及如何洞察客户的决策过程与决策依据。

除此而外,还需要掌握业绩出现的规律,以及不同阶段所出现的目标客户的行为特点,从而预见并驾驭销售业绩从「发生」,到「增长」,再到「爆发」的规律。

为此,我们先看一个营销领域早期的研究结果,这个结果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仍然被广泛地接纳和传播,有着很深的影响力。

这个研究的核心部分是,对于任何一款畅销的产品,总有这样五种人群的存在:创新者,早期接纳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以及落伍者,至于他们各自的特点,顾名思义来理解就好了;

他们占有的比例分别是 2.5%,13.5%,34%,34%,16%,试想一下,这些客户分类和比例对于今天的销售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对于管理业绩阶段性特点,又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们这一讲的主题,即购买的发生-增长-爆发曲线。实际上是业绩增长的规律,这是第三课最后一讲。

消费者角度

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五个阶段,或者说这五类人群,我举一个身边的例子:

  • 如果你碰巧正在使用苹果手机,你还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吗?申明一下,举苹果手机的例子,只是随机找一个方便的日常消费的例子而已,千万不要从广告,或者民族的角度去进一步引申。
  • 我本人是从 2011 年上半年从黑莓换成 iPhone4 的,记得当时还给了自己不少理由。回想起来,这个转变的实际发生,是因为身边有人用 iPhone 3,所以对这款手机有了初步了解,加上有一位资深的培训老师总是分享使用苹果手机的某些功能,比如跑步,笔记之类,于是稀里糊涂就换了手机。
  • 从那个时候开始使用苹果手机,绝对算不上是最早的尝鲜一族,所以不是创新者,也不算是早期接纳者。我之前对苹果的印象是苹果电脑带来的。
  • 记得有一次负责一位国际讲者来中国的巡回演讲,他当时使用的就是苹果电脑,捣鼓好久才解决兼容性问题。从那时起,就留下了苹果产品「不方便」这样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也延续到了同品牌的手机,所以,接纳苹果手机就没那么早。
  • 在我使用苹果手机的时候,一大拨人已经开始成为早期接纳者,而我正是受到他们的影响才换成苹果手机的,所以,自己充其量只能算是早期大众,甚至接近晚期大众这个群体。我什么时候再换手机?估计将会重复上一次换手机相似的程式。所以,一个人在什么人群是有一定的稳定性的。

有人把这种消费习惯与人的性格关联起来,我不是很赞成。同样是我,在有些产品或者创新理论上,可能反而是创新者,或者早期接纳者。并不能把一个人固化为某一类人群。

销售人角度

反过来,我们从「消费者」这个角色再进入「销售者」这个身份,当我们开始销售某一款产品的时候,我们计划销售给谁?从上述分析来看,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自己的精力和资源更加精准地聚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个新产品,我们自然不会去寻找最后那百分之十六的「落后者」,他们可能还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 有一次,广州的区域团队在讨论如何让一个老教授采用我们的新产品,我恰好在旁边,目睹了他们讨论的全过程。在那个时间段,我们的产品刚刚上市,是很创新的产品。
  • 讨论进行得很不顺利,因为这个教授的做法相当保守,很注重产品的安全性,最关键的是,他有一整套的经验,完全不需要任何新产品的协助也能自如地处理好问题。
  • 团队给出的任何一个理由都很难打动他改变目前的做法。在这个团队一筹莫展,希望借助一点外力的时候,我向团队提个问题:这个教授真的是我们现阶段的目标客户吗?
  • 没错,他资历深,潜力大,也有影响力,可是他是「落伍者」,为什么要把他当作目标客户来对待呢?如果他连目标客户都不是,为什么要花时间讨论如何说服他呢?

这就提出一个崭新的问题:你目前要销售的产品,目标客户到底是创新者,还是早期接纳者,还是早期大众,晚期大众,还是落伍者?有人问,难道落伍者也可能是目标客户吗?

当然是,那些老产品不正是因为这一类客户的存在而得以维持一定的业绩吗?而且,维持这一类客户可能只需要很少的营销资源,甚至不用营销资源。

再说明白一点,我们的产品目前的销售阶段是在「发生」,还是「增长」,还是「爆发期」?不同时期,目标客户都不一样不是吗?

设计」业绩曲线

销售一个新产品,如果可能「随意」设想,我们愿意让谁成为第一个购买者?我们希望这个购买的过程如何发生,才会产生后续效应?

创新者的数量总是极其有限的,而且是难以锁定的,他们只会锁定别人,而不是被别人给锁定。瞄准这个只占百分之二点五的人群,显然很难,但是他们是不会放过尝鲜的机会的,只不过他们的冒险行为不会引起多少响应而已。

比较现实的,是锁定早期接纳者。这些人深思熟虑,是人群中的意见领袖,有影响力。所以任何一款新产品出来之前,我们对这个领域的意见领袖要做到心中有数,他们在哪里?通过哪些渠道可以接触他们?与此同时,销售可能已经「发生」,要么是创新者捷足先登,要么是哪个早期接纳者果断采购。

无论是创新者,还是早期接纳者,他们在使用新产品之后,是不会什么都不做的,他们独特的影响力,或者传播意图会让他们对产品的体验开始传播。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地事先布点,几个点联动会让销售进入「增长」阶段。是不是能够最终进入「爆发」阶段,还需要诸多条件,这里就不再往前探讨了。

任何一个产品,服务或者想法被接受的过程,就是一个群体接纳效应。有一本书叫《乌合之众》就是在讲述群体的个体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这种群体效应投射到商业领域,我们往往会发现,最好的产品未必卖的最好;被淘汰的产品,也未必是最差的。尽管如此,产品质量仍然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不要有任何怀疑。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都会遵循一个认知和行为阶梯:不为人知,少数人试用,更多人使用,大众使用,攀上高峰,然后,人们转头而去,如此反复,少数人坚持,最后变成传说,逐渐被人淡忘。

销售人需要对这个阶梯有一些敏感度,此刻你想要销售的产品,处于何种阶段?

现实当中,并非每天都有新产品上市,更多时候,销售人正在销售手头的产品。这个时候,需要简单判断产品的主要使用人群已经相继「攻占」了哪些受众?在营销学上称为产品生命周期。每个人需要推广的产品、服务或者想法,都有生命周期。

所以,一个新事物出现,要精心选择不同阶段的目标受众。人群中总有一些人对新事物敏感度高,愿意尝鲜的;总有早期采纳者拥护小众产品;之后是大面积的跟风者把产品推向高峰,这个时候,可能会有更多保守人士逐渐加入,而当初的新事物敏感者和早期采纳者可能已经尝试别的新事物去了。这是人与人互动的规律。

这一课,我们主要要掌握的就是提前设计预期的结果,因为这么做会给我们当下的销售活动提供清晰的依据,让我们时时处处都知道我们目前的活动与结果之间的关联。但是提前设定想要的结果并不符合人的本能,是需要训练的后天行为,惟其如此,提前界定结果才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一部分,因为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轻而易举掌握的。

下一课,我们将会开始认真审视那些可能阻碍我们达到这个预期结果的力量,主动地,帜鲜明地为自己找到一个伟大的对手。

思考题

我们今天的思考题涉及一个「大产品」,那就是我们本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在销售自己,那么「你」这个「产品」的销售,目前处于什么阶段?哪些人群开始「购买你」甚至「投资」你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谭淼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chatadd.com/artdet/7475